帝喾,姬姓,号高辛氏,为中华上古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是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商族的第一位先公。帝喾从小德行高尚,聪明能干,十五岁时,被帝颛顼选为助手,有功,被封于辛。帝颛顼死后,他继承帝位,时年三十岁。帝喾即帝位后,“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人民安居乐业。因帝喾初封于称作高辛的地方,故号曰高辛氏。关于帝喾高辛氏存在的真实性及其地望学界尚未形成统一观点,笔者愿就帝喾研究中一些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帝喾高辛氏有真实存在的可能性
我国先秦时期就有“三皇五帝”的传说和记载,虽然随着时代的推移,其原貌很难完整窥探,但其存在的真实性历代文献一直持肯定态度。关于五帝的具体名号,一般沿袭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所提出的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之说。民国时期,随着古史辨派的兴起,五帝时代的历史记载多被认为是古史传说。就学术研究的态势而言,史学界对古史的研究也分化为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以郭沫若、王国维、范文澜、徐旭生等为代表历史学家对五帝时代存在的真实性仍持肯定态度。有关帝喾是否真实存在,王国维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中提出,“喾为契父,为商人所自出之帝,故商人禘之。卜辞称“高祖夒”,乃与‘王亥’、‘大乙’同称,疑非喾不足以当之矣”。毋庸讳言,今天关于帝喾的认知,仍然多偏于神话传说,而实际上,帝喾作为史前时期的部族首领,有独特的言行、历史贡献,这一点多被帝喾的神话色彩遮蔽,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的史料分析加以说明。
历代典籍中对于帝喾的记载虽然着墨不多,但是我们也能从只字片语中梳理出这位上古帝王的些许事迹和主要形象。《史记》《诗经》《国语》《左传》《山海经》《帝王世纪》《世本》等都有关于帝喾一族或者其妻族、子族的记载。
《诗经·商颂》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王朝起源的记载中,吞鸟卵之人是简狄,简狄是与帝喾联姻的女子,帝喾也因之成为商朝的先祖。
《史记·三代世表》记载:“高辛生卨,卨为商祖”,“高辛生后稷为周祖”。
《帝王世纪》载:“帝喾高辛氏,姬姓也。其母不见。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逡。骈齿有圣德,能顺三辰。”
《帝王世纪集校》载:“帝喾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夋’”。
《纲鉴易知录》云:“帝喾高辛氏,以木德王,色尚黑。”“以其肇基于辛,故号高辛氏。”
《索隐》引宋衷曰:“高辛,地名,因以为号。喾,名也。”
……
通过梳理有关史料,结合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等因素开展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就帝喾存在的真实性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在梳理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文献记载中除了《山海经》等少数典籍将帝喾塑造成一个天神的形象之外,大部分史料和典籍中帝喾褪去了天神的外衣,帝喾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先王,或者说是先祖的形象。夏殷以降,至于周朝,王室也常将帝喾作为自己的先祖加以祭祀。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三代社会,祭祀本身是十分严肃的,祭祀对象的选定也不是随意为之。帝喾能够在商代和周代两个不同的时代作为统治阶级的祖先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并列入了国家祭祀范围之内,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商、周时期帝喾的真实存在得到了官方认可。
(二)通过梳理文献,我们同样会发现,以春秋为界,春秋以前,五帝称谓不见于文献记载,春秋以后五帝称谓逐渐增多,到汉代以后五帝称谓逐渐流行,直到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黄帝作为人文初祖、华夏族的祖先加以记载,五帝之说正式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五帝时代得到官方认可无疑具有极为重大的政治意义。再结合近年来考古发现来看,在黄帝以前的更早时期,中国境内族群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文献记载的黄帝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黄帝时期以及以后,中国境内的部落发展出帝喾等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是完全符合时代要求的。
(三)《帝王世纪》《世本》《大戴礼记》等文献记载,帝喾在位七十余年,活到近百岁,五帝中的其余四位帝王也是活到百余岁。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长寿的人尚且很难活到百岁,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史前社会,医疗条件有限,五帝的年龄动辄以百岁计显然不太可能。之所以出现这种记载,《春秋命历序》给出了寻找答案的线索。《春秋命历序》记载“帝喾,即高辛氏,传十世,四百岁”,明确说明帝喾不仅是个人的名字,更因为帝喾一族因先祖帝喾功绩卓著,后世的首领或者君主,承袭了帝喾的名号,“帝喾”也成为一个类似于后来“朝代”意义的氏族名号,代代相传。若果真如此,帝喾本人存在的真实性应该得到肯定。
尤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开展,对于史前文化的探讨日益深入,先商文化的探讨也纳入学者的研究视野。韩建业在《先商文化探源》一文中,通过考古学文化与古史传说的对比研究提出,商族始祖帝喾一族起源于豫东、鲁西南一带,到龙山前、后之交,其中一支北迁进入冀东地区,与来自西北方的戎狄族融合,形成早期先商文化。如果再结合后世文献记载的王亥仆牛而被有易氏所杀,上甲微借助河伯之力杀有易氏于绵臣,为王亥报仇等后继故事分析,这些都是帝喾族群沿太行山东麓北上的文化记忆。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帝喾高辛氏有其历史真实存在的可能性。
二、帝喾高辛氏的历史贡献
帝喾高辛氏之所以被称为代表中国文明起源的五帝之一,是因为他在中国早期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根据文献记载其主要历史贡献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协助颛顼制定历法
中国是具有悠久农耕文明的国度,农业生产在经济社会进步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伴随着社会生产的进步,为了不违背农业生产的农事规律,祭祀活动的时间越来越趋于固定,倾向于在不违反农事耕种的前提下实现了地点、时间、人员的相对固定,颛顼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开后世历法先河,颛顼也被后世尊为“历宗”。历法的制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期间,帝喾“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礼记·祭法》称之为“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大戴礼记·五帝德》记载:“夜观北斗,昼观日,作历弦、望、晦、朔、迎日推策”。《国语·鲁语》记载:“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韦昭注:“三辰,日月星;谓能序三辰,以治历明时,教民稼穑以安业。”由此可见,帝喾对史前时代历法的制定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二)协助颛顼开展宗教改革
史前时期,由于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历史局限性,宗教崇拜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政治权威之前,宗教祭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这有反过来影响了世俗权威的确立。《国语·楚语下》云:“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嘉禾不降,无物以享。”颛顼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进行了一项重大的宗教改革事项——“绝地通天”,“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毋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绝地通天”改革以后,通神权利由普通人转移到了统治阶级手中,“夫人作享,家为巫史”的混乱局面逐步结束,神权实现了专制化、集约化转型。在这次宗教改革过程,有利于巩固黄帝以来的华夷联盟,有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帝喾在这次原始宗教的改革中扮演了“传天数”的大巫师角色,《国语》所谓“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说明帝喾不仅参与了颛顼的宗教改革,而且在这次宗教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此后成为了这一改革成果的直接获益者。
(三)强化礼乐教育
在原始农业发展,社会逐步稳定的情况下,人们的审美能力逐步提升,中华早期文明中的礼乐文化开始发展。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早在帝喾辅佐颛顼时就很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他当政之后“命咸黑作为声歌:《九韶》《六列》。有倕作为鼙、鼓、钟、磬、吹苓、管、埙、篪、招、椎、钟。……因令凤鸟,天翟舞之。帝喾大喜,乃以康帝德”。《帝王世纪》记载:“帝乐六茎,以康帝德。”《文心雕龙·赞篇》云:“昔帝喾之世,咸黑为颂,以歌《九招》。”通过以上文献记载可以发现,帝喾之世,已有鼓、鼙、钟、磬、篪、埙、管、笙等多种乐器了,舞者舞蹈时手执凤鸟的羽毛,唱着《九韶》《六列》《六英》等歌曲,场面是相当壮观的。“乐合同,礼别异”,礼乐相济,达到礼教乐化,既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又为后来的礼乐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鬻子》记载帝喾“其治天下也,上缘黄帝之道而明之,学帝颛顼之道而行之。”贾谊《新书·修政语上》云:“缘道者之辞而学为己,缘巧者之事而学为巧,行仁者之操而学为仁也。故节仁之智而修其躬,而身专其美矣。故上缘黄帝之道而明之,学帝颛顼之道而行之,而天下亦平也。”无疑,这些文献记载都是对帝喾历史功绩的表彰。
三、帝喾的高辛氏称谓应来源于其初封之地
关于帝喾为高辛的记载,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帝喾之名通常和“高辛”联系在一起。
《纲鉴易知录》云:“以其肇基于辛,故号高辛氏。”
《索隐》曰:“高辛地名,因以为号。喾,名也。”
《世本·帝系谱》记载:“帝喾年十五,佐颛顼有功,封为诸侯,邑于高辛。”
之所以出现“帝喾”与“高辛”连用的现象,究其原因,应来自于帝喾族群的发源地和主要势力范围在高辛一带,以地为名,所以二者常常混用。学界关于“高辛”具体指代的地域,尚没有形成统一观点。笔者认为,“高辛”地望的探讨可以在对于帝颛顼高阳氏综合考察中找到崭新的线索。
在史前社会交通不是特别便利的时候,帝喾作为帝颛顼的同族子弟,帝喾专心辅佐颛顼并得到赏识提拔,帝喾的居住地应该距离颛顼居住地不是太远,或者说应该在一个相对较近的地理范围之内。因此,帝颛顼地望的考察有助于从另一个侧面解释帝喾的地望。
关于帝颛顼高阳氏的地望学界说法很多,《帝王世纪》提出,颛顼生于若水。有一种说法认为今四川之内有若水。吕思勉先生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指出颛顼所居之若水“必不在今四川境”,而应在“涿鹿山”附近。而名涿鹿山的地方很多,这是一个聚讼不已的地域山名。查有关的史志,唐县有涿鹿山,就在高昌附近,易县五回岭有涿鹿山,房山县有涿鹿山,古涿州境有涿鹿山,涞源县有涿鹿山,都集中在今河北保定太行山区。按吕思勉的说法,颛顼高阳氏的地望应该在这些涿鹿山中的哪一座附近呢?这就需要明确颛顼所出生的“若水”在什么地方。笔者认为若水即瀦龙河。潴龙河的上游发源于山西及保定西部的大沙河、磁河和唐河,三河在安国三岔口汇流后始称之潴龙河。流向东北经安平、博野、蠡县至高阳,向北汇入白洋淀的马棚淀。据《保定郡志》记载,相传“颛顼时,有猪化龙而成是河,故以潴龙为名。”在潴龙河故道上有龙华(“化龙”的谐音)村是以此典故得名,后来繁衍为南、西、北三个龙华村,高阳县现有龙华乡。为什么潴龙河又称若水?是因为颛顼治理天下抚教万民,若水之灌溉,平等而执中正,故称若水。再有《吕氏春秋·古乐》云:“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空桑即为桑丘,其地在今河北保定徐水漕河一带。也就是说,颛顼活动的地区当在高阳县和徐水漕河一带。综合以上分析,颛顼活动的地区应当在河北高阳县一带。
关于高辛的地望,何光岳依《正义》引《帝王世纪》说“高辛即今河北唐县”。常征认为“在今定州唐城以北十余里许清风店东侧,有古地名高辛”。常征更为具体地说:高辛作为地名在“唐县界,古人因称望都、唐县边界有高辛城,该城何时改名为高昌不详。而《水经注》说它俗名高昌县。其城北距南固城数里,西南去今唐县城十五里。”唐县距离帝喾居住的高阳一带相去不远,在地理方位上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此外,《玄中记》记载:“高辛时,犬戎为乱。帝曰:有讨之者妻以美女,封三百户。帝之狗曰:盘瓠去。三月而杀犬戎以其首来。帝以女妻之。”犬戎是山戎的一支,《山海经·海内北经》说“犬戎国,状如犬”。保定西部广大太行山区以及北京西部的军都山区曾经是山戎(包括犬戎)的集居地,在这里生息繁衍。他们与华夏部族的关系时好时坏,犬戎在帝喾时期“作乱”,才有了后世盘瓠娶妻的传说,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帝喾族居住在太行山一带。后世学者研究称帝喾居住在河南的商丘、许昌、枳城一带,笔者认为可能是帝喾先居唐而后才迁徙所至,也符号文化迁移意义上的部族流动原理。
再就是帝喾之喾又作俈、告、郜,又作鹄,是以白天鹅(鸿雁)为图腾的,白天鹅的叫声为“告”,鹄即鸿鹄。据常征的考证,今唐河亦称鸿水,唐河因流经鸿山下而名“鸿水”,晋代于此鸿山置鸿上关,《史记·正义》记载:“鸿上故关,今名汝城,在定州街孵东北六十里。又有鸿上水,出唐县北葛洪山”。鸿山又名“葛公山”,葛公山与南北洪城村隔鸿水相对,这南北二洪城村亦称二鸿城。帝喾之所以名“喾”,可能与氏族以鸿鹄鸟为图腾源,且居住地点位于鸿山鸿水有一定关系,这或许从一个侧面说明帝喾高辛氏是这里的土著氏族,非为迁徙之客。
帝喾部族作为一支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存在了很长一段历史、具有高度政治智慧和创新能力的族群,其部族的首领帝喾为我国早期社会文明的发轫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以致彪炳于三皇五帝之列。帝喾家族和他的后裔在河北保定地区留下了鲜明的文化印记,是帝喾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作者系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