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创新、理论创新是否跟上了时代前进的步伐?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秉持什么样的治学理念与治学精神?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有哪些突出短板?这些是我们每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评论员执笔撰写的《发展无愧于新时代的中国理论》,是一篇有思想、有内涵、有担当的好文,对一段时间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学风文风等问题发出了警醒之问,对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中肯建议。文章给新年之初的哲学社会科学界带来了一股新风,值得反复思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高度重视,对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上的重要作用,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与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关系等许多问题有深刻论述,提出了“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著名论断。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备受鼓舞。但也应当看到,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理念上,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上,在服务新时代治国理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谋划上,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上,都有很多短板。以“学术”的名义掩盖思想的平庸、躲避火热的现实、营造精致的利己情况也不罕见。总之,如何回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人民之问,是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面临的重大问题。
创造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匹配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当然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但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历史自觉意识与历史担当精神。
历史自觉是对历史方位的科学把握与定位,只有准确把握住历史方位,才能有正确的政治决策,历史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不断的历史自觉意识是推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前进的动力,我国历史上周汉唐宋明清等相对延续长久的王朝,就与该时期统治集团的历史自觉意识有关。而这些统治集团历史自觉意识的产生,与该时期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就有很大关系。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自觉意识就是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有正确认识,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奋斗历程有完整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有科学认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有全面认识。真正做到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这种历史自觉意识产生的根本源泉就是实践,这个实践源自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独特实践,源自于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实践,源自于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成功实践。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有历史自觉意识,还要有历史担当精神。打破学科壁垒,破除精神桎梏,走出自我利益圈子,在重大历史关头、历史时期、具体问题面前不畏惧、敢担当、能奉献,将自己的学识转化为经世致用的智慧,真正构建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无愧于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创造。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