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赵徐州 曾江 通讯员 王姝)8月30—31日,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与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承办第三届新时代史学理论论坛在长春召开。来自全国30余所研究机构和高校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史学理论建设、完善、发展等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杨艳秋主持开幕式并作论坛总结。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刘立新作闭幕致辞。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连强主持闭幕式。吉林省委宣传部、中国历史研究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相关领导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打造历史研究的中国学派
论坛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目标,以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历史理论构建为主题,旨在加强思想引导,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辨析与研究,倡导全社会树立正确历史观。
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志伟致辞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志伟代表吉林省委宣传部,向论坛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深入系统阐述,为新时代史学理论研究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吉林丰厚的历史底蕴、丰沛的文化资源,近年还开展了吉林历史文化专题研究、吉林古籍资料整理及档案编修等工作,推出了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推动中国学术繁荣作出了贡献。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发表视频致辞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发表视频致辞,指出本届论坛以“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历史理论构建”为主题,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高度契合,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他提出,新时代的中国史学理论应紧跟时代步伐,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立场,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坚定地发出学术正声,要关注重大理论问题,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要坚持创新之路,繁荣发展历史学,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打造历史研究的中国学派。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溯源研究
在主旨发言环节,八位嘉宾分别就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意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历史中国的天下与边疆观念、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形态、近代中国历史演进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中国学界关于世界历史的论述体系及东西方历史学思维差异等重要理论问题作了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副主任王震中在报告中探讨了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原因联系起来加以论述,用“国家认同”置换民族的“共同地域”问题,阐述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所具有的一体两面之关系。提出要理清先秦时期的华夏民族与秦汉以来的中华民族之间的渊源关系,即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溯源研究。
吉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马卫东指出,中国古代大一统经历了封建一统和郡县一统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其中,封建一统是西周分封制度的产物。西周通过以分封制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在各诸侯国分权自治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了封建一统的国家政体;通过强化天命、天下、王道、王朝、中国、华夷等观念,初步孕育了大一统意识形态雏形;通过文化认同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以及华夷之间的民族融合。封建一统国家政体虽然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时间主要是西周一代,但由西周封建一统所导致的思想、文化和民族的一体性认同却在春秋战国时期持续发展和深化,并为秦汉王朝建立郡县大一统奠定了历史基础。西周封建所孕育的早期大一统观念,经过先秦儒家的继承、发挥和阐扬,不仅成为中国古代大一统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奠定后世中华民族心理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西周开创了中国大一统历史的先河,深刻塑造了后来中国以大一统为导向的政治模式与文化传统。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中,西周封建大一统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意义。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主编李大龙认为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关于“历史上的中国”的讨论持续至今,但并没有得出一个完善的结论,以致“何以边疆”“何来中国”依然是当今学界热议的议题。回顾以往的讨论,聚焦“中国”概念而将讨论带入了“以谁代表中国”的误区,不利于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中国”是争夺“正统”的需要而被强化,“天下”才是指称王朝疆域的概念。“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是少有的能够跳出误区的专论,遗憾的是未得到学界关注。在“整体性”视角下“中国”和“边疆”共同构成了“天下”,并不存在谁加入谁的问题,“中国”与“边疆”的关系及其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中国的过程,可以用“水系”来比喻,历代王朝(中国)是水系的干流,非历代王朝(边疆)则是支流,共同构成“水系”整体。
东北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韩东育认为,中国人的尊严发育于五千年骄人的文明史,却在一个半世纪前被欧亚列强严重挫伤直至降到谷底。这意味着,中国人要想走出尊严的深渊并重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首先恢复民族的自尊和自信。近现代中国政治家们之所以次第发起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政治革命,一方面反映了他们亟欲恢复尊严的强烈悲情,同时也昭示了历史赋予给他们的行动权力中其实内藏着只能循序前行而不可贸然突进的阶段规定性。
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汪朝光探讨了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3卷4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简明世界史编写组的《简明世界史》(3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3编6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994年)等三部世界通史著作。他认为在相当程度上,这些著作可以代表它们出版年代的中国世界史研究水准,并在不同时期起到了各自所能起到的学术乃至社会作用,以及它们共同的特点及不足。
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教授赵轶峰认为,史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历史知识如何是可能的。任何主张历史知识不可能的说法,都不是史学理论,因为如果历史知识是不可能的,探索历史知识的理论就成了伪理论。历史学是独立的,因为人类经验的特质和意义并不能被其他任何学科包容净尽,认识人类经验的观念和方法也是与其他知识领域的认知方式差异的。试图把历史学描述成为任何其他学科附庸的依附论,都是在历史学外部通过弱化或否定历史认知可能性的偏颇说法立论的,都折射出对于历史理性的缺乏了解。历史理性与逻辑理性是两种相互差异的认知观念和路径,二者具有共同的理性基础,其相互结合拓宽人类知识发展的道路。讨论二者的差异绝对不应该是为了放大这种差异或者轩轾高低,而是为了其结合。在东西方文明互鉴的视角下讨论东西方历史思维的差异,并不是刻意强调东西方文明的差异,而是寻求其互补之道。历史学是属于全人类的知识体系。
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柴尚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互相成就,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贯通、互相成就,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凸显人类文明形态新特质。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多样性特征和一般规律,创新了全球现代化理论,蕴含着其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内在价值,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文明成就深刻改写世界现代化历史,谱写人类文明形态发展新篇章,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指明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创新意义。
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左玉河指出,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要完成近代以来的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任务和中华文明现代复兴使命,实现中华文明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并在这种现代转型过程中,创造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具有“中华民族”突出特性的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发展形态,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度发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保持健全的文化心态,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必须秉持开放包容,在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中华文明的历史文脉;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创造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除主旨演讲外,本届论坛分设新时代的中国史学、中外重要历史理论问题、“四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中外史学史研究四组分论坛。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基本概念、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华文明的历史底蕴与现代价值、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世界变迁格局中的中国主体性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意义、国家治理理论的建立演进、新时代历史学传统与新兴学科的创新发展、西方历史理论对中国学术话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及新中国的奋斗经验和历史成就、马克思主义重要史学家的学术思想、历史虚无主义解析批判等议题备受与会学者关注。
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杨艳秋主持开幕式并作论坛总结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杨艳秋在论坛总结中表示,历史理论研究要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把关注和回应现实问题摆在更加优先的位置、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摆在更为显著的位置。聚焦党和国家事业所需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所系,以历史的思维、宏观的视野,在大历史的视野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现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思想理念提炼出来、彰显出来,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内涵阐释出来、丰富起来,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阐释、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新形态贡献智慧。
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刘立新作闭幕致辞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连强主持闭幕式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史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刘立新在闭幕致辞中表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将以本届论坛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科学研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引领下,整合科研力量、加强学科建设,把握住新时代史学繁荣发展的机遇,加强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合,为推动东北历史文化研究贡献力量。
闭幕式现场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会议分论坛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本届论坛着眼于新时代历史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探讨了东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与趋向,明确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的使命责任,为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贡献学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