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视野”工作坊在南京举行

2023-08-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王广禄 通讯员 姜欣)8月16日,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和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办,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承办的“大运河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视野”工作坊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举行,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大运河地理环境变迁、区域与国家关系、近代大运河治理转型以及加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前沿问题和重要研究方向展开讨论,以期检讨学术现状、立足学科前沿,探索大运河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角度,拓宽大运河研究的学术视野。

会场

  大运河贯通南北,对沿线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生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马俊亚以《大运河与江苏环境变迁》为主题,对大运河沿线环境变迁展开了分析并提出,运河流经地域不同,对该区域内产生的环境影响也不同。运河作为一条人工河,河道设计“三起三落”,江南运河既能行船运输,又能防洪灌溉,而苏北运河与黄河的地理水文关系十分复杂。在历史上,封建统治者对淮北地区河道的治理忽视民生,极易造成水灾泛滥、社会动荡,说明封建统治者尽管打着“仁政”的旗号,实质上缺乏尊重“人”的意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袁慧以《近代里下河垛田的空间、景观与农民生计》为题,利用数据可视化和分析工具ArcGIS复原近代里下河地区垛田空间分布,从水文动态角度剖析了垛田集中分布在兴化、泰州北郊的原因,解析垛田为何呈现高、小、狭的微地貌特点,并对近代垛田农民小规模、集约化的土地利用模式进行经济社会史视角的解读。

  大运河不仅便利了南北间经济文化交流,更成为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手段。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竞昊认为,大运河在历史时期、特别是明清阶段之定位的运动轨迹,既涉及它在帝国(王朝国家)视野中的位置,也包括它在不同段落区域里的影响——两者并不总是完全协和,需要提炼出大运河在文明进程中变化着的多种作用、多重影响和多面遗产。大运河打破了原先各个区域的孤立状态,重塑了沿岸各区域的自然社会结构,在这个“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多元”区域里,各区域之间互动汇通,加强了中华文化的整合性,成为维系大一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李德楠则以淮扬文化为例,探讨了淮扬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进程。他认为,“淮扬”被列为大运河六大文化高地之一,处于中国南北地区分界线,在大运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南北交融的文化特征,成为江苏江北段运河文化区的代名词。淮扬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淮、扬之间虽有差异和互补,但总体上同大于异,有诸多的共同点。作为淮扬文化高地核心区的淮安与扬州两地,更应进一步加强联系,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夏林以《近代江北运河治理体系的转型路径及其内在逻辑》为题,深入探讨了近代江北运河治理体系的转型历程。夏林认为,随着黄河北徙、漕运废弃和国家战略重心的转移,近代江北运河治理逐步沦为一项地方性事务。从宏观来看,晚清时期是江北运河旧治理体系的瓦解期,民国时期是江北运河新治理体系的建构期。从民国成立到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江北运河治理体系的转型大致以1927年和1931年为界分为“地方化”“官僚化”“官督绅办”三个阶段、三种类型。

  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如何统筹保护、传承好、利用好,是当下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重中之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叶扬兵以《加强近代大运河研究,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题提出,近代大运河是联结古代大运河与当代大运河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处于近代中国转型的特殊时期,对当代大运河影响最大,但目前研究较为薄弱。加强近代大运河研究,既可以弥补薄弱环节,还可对大运河历史进行贯通古今的综合研究,从水利史、社会史、政治史等不同角度深化近代中国转型研究,厘清当代大运河来龙去脉,助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他认为,加强近代大运河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展示大运河文化提供丰富的展陈材料和准确介绍,为传播大运河文化、讲好近代运河故事,为确定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目标和推进方略提供有益的借鉴。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玉以《开发运河遗产,发展旅游产业——运河学应用性研究刍议之一》为题提出,应将运河学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发掘运河的自然、物质、工业、文化等遗产,大力发展旅游业及周边产业,传承大运河文化。以工业遗产为例,江苏的工业遗产大多数是沿着运河分布,要推动运河工业遗产开发,既进行传统的、静态的开发,如建设工业遗址展览馆、博物馆等,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开发,以全息沉浸式、体验式内容促进旅游设计创新,依托运河工业遗产推动运河旅游发展。

会场

  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国运命脉,彰显着中华文明特质,更关乎国际空间战略布局。此次会议中,专家学者们为大运河的历史、当下与未来各抒己见,取得了较好成效,开拓了大运河研究的学术视野,对深化大运河文化研究、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