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悠长的希腊橄榄文化

2025-02-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橄榄是地中海早期文明社会的重要农作物。关于橄榄的起源,有考古学家认为它源于地中海东部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或青铜时代早期,叙利亚或巴勒斯坦地区即开始种植橄榄;约公元前4000年,在死海以北约旦河谷一带有种植橄榄的遗迹。公元前3000年左右,克里特岛开始种植橄榄。萨拉米斯岛有树龄达3000年的橄榄古树。在早期青铜时代,南部的迈尔托斯发现有用来分离橄榄油的陶罐。地中海气候较为适合橄榄、葡萄、无花果等树木的生长。

  悠远的文化内涵

  按照古希腊人传统,每年都要将橄榄、无花果和谷物的“首熟果实”奉献给相关保护神,以感恩神祇的庇佑。橄榄极具象征意义。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波斯入侵希腊期间,雅典卫城上的圣橄榄树曾遭波斯人毁坏,但神奇的是很快从根部发出新芽。这意味着侵略者败退,雅典获得新生,胜利与和平即将到来。古代奥林匹克竞技会的优胜者,誉满全希腊,除头戴橄榄枝编织的桂冠之外,还会获得一陶罐橄榄油作为奖赏。在雅典,橄榄树被奉为圣树,受到严格保护,任何人不得随意砍伐和毁坏橄榄树,否则会遭到严厉处罚。

  在基督教文化中,橄榄也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成为和平、健康与上帝之爱的象征。橄榄树能在贫瘠的土地上茁壮生长,如同基督徒可以在世界的荒芜中仍可彰显基督和神的爱。按《圣经·创世纪》中的说法,上帝用洪水毁灭人类,大水过后,诺亚放出了一只鸽子,它嘴里衔着一片新拧下的橄榄叶飞回方舟,据此推知已转危为安。因而橄榄叶被后人用来象征灾难的结束与和平的到来。在古希腊人看来,橄榄树不仅象征农业发达、物产丰富,还成为他们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精神寄托。

  多样的社会功用

  古希腊诗人荷马曾把橄榄油誉为“液体黄金”。橄榄油在古希腊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做工和品质不同,则橄榄油的价值也不同,其消费群体也有差别。品质好、纯度高、加工精深的橄榄油,经常出现在富裕阶层宴请尊贵客人的酒会、交际场所中。价格低廉、品质较差的橄榄油则出现在社会底层人的餐桌上。橄榄油有时也作为奖品授予竞技会上的优胜者。

  橄榄油贸易在地中海地区的经济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多数品质一般的橄榄油会用于本地区的日常消费,高品质的橄榄油会从希腊本土远销到其他地区。古希腊人用橄榄油交换黑海地区的谷物、色雷斯的木材、利比亚的铜、非洲的象牙、东方的地毯和香料,橄榄油成为希腊对外贸易的一种重要交易媒介。橄榄油因具有养颜、护肤的功效且芳香怡人,在传入古罗马后受到罗马贵族的青睐,后来罗马人又将橄榄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橄榄文化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它渗透到古希腊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橄榄也日益成为希腊壁画、瓶画的重要素材。雅典博物馆保存的一件阿瑞斯瓮上面,依稀还留有雅典娜和波塞冬激烈争斗的画面,在他们的背后是金色的橄榄枝。1920年发现的“米诺斯皇冠”上,刻有橄榄树下一男一女工作场景的图案。从荷马时代起,古希腊人颁发给体育竞赛获胜者的奖品——橄榄油,最受获胜者的青睐。人们会为体育竞赛的获胜者举行盛宴,向他们抛撒树叶。罗马征服希腊后,对古希腊橄榄文化有较强的心理和文化认同,大力推广橄榄种植。考古学家在对罗马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绘有橄榄图案的古希腊双耳瓶残片。后来,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橄榄又被西班牙、葡萄牙的冒险家们传播到拉丁美洲地区。

  橄榄文化影响深远

  古希腊橄榄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以来,亚洲有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在大范围地种植橄榄,其世界影响力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范围内共建有几十个橄榄博物馆,其中在地中海地区就建有26个,中国甘肃省陇南市建立了一座橄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以文字、图片和实物的方式向人们展现了橄榄的发展历程、橄榄油的制作技术、前人在传播橄榄文化时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等。目前,世界橄榄油主产国集中在地中海沿岸国家,意大利、西班牙、希腊为世界三大橄榄油生产和出口国。希腊橄榄油每年产量约占世界橄榄油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如今橄榄油已成为地中海饮食的主要元素。地中海周边很多国家的人民预期寿命都排在世界前列,这与其长期食用橄榄油有关。地中海饮食于2013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橄榄文化对现代奥运会影响深远。1896年首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行,冠军奖牌刻有希腊女神雅典娜像,她手持由橄榄叶织成的花冠,以象征胜利。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奥运主会场到处舞动着橄榄树枝,所有的奖牌获得者都戴上了橄榄枝桂冠。

  在“2014·中希人文寻味之旅”活动中,希腊伯罗奔尼撒大区向北京画院赠送了有800年树龄的橄榄树,作为中希文化友好关系的象征。中希两国均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橄榄文化象征着古希腊人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这与中国古代“和为贵”的思想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文明交流互鉴与和谐共存思想也正在被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中希两国间的友好交往与文化交流,必将树立一个东西文明友好交流的光辉典范。

  (作者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郭飞(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