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讼—— 先秦诸子的梦想与实践」
杨贝 | 作品
本书由中央电视台十二频道《法律讲堂》栏目相关讲座转化而成。作者(主讲人)杨贝教授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领域深耕多年,颇有感悟。她专门从我国古代法律思想中提炼出“无讼”这一脉络,分析其发展历程,与广大观众和读者分享、探讨。本书即为这一思想探讨的第一阶段——先秦时期的无讼思想。
全书主体内容包括六大部分。在序言中,作者概述了先秦时期无讼思想的演进。随后,作者从诸子百家中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五位:孔子、孟子、墨子、法家、荀子,各自成章,分别阐释了他们的无讼思想,尤其是他们在各自的学说中所给出的无讼方案。从孔子的“教化先行、设刑不用”、孟子的“正视听、行善政”,到墨子的“大爱人间、行义不止”和荀子的“化性起伪、礼法并用”,在作者的条分缕析之下,一幅关于先秦时期无讼观念的画卷徐徐展开。
作者简介
杨 贝|历史学学士,法学博士。曾为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司法裁判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法律文书研究会常务理事,法治文化研究会理事,立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主讲人。
无讼始于没有诉讼,但远不止于没有诉讼。
—— 徐显明
注:选自本书序言
中国式法治是大国法治。14亿多人口实现法治现代化将是人类法治史上的重大里程碑,也将创造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改变世界法治格局,为世界其他以法治现代化为追求的国家和民族提供新的选择。
中国式法治有自己独特的道路,它的独特性之一,就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为底色。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就能更好地看懂中国式现代化。要读懂两千年以来的中华法律文明,又必须回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夏商周文明的基础上,先秦百家思想碰撞、交融出自秦至清,中华自成一体的辉煌灿烂的思想谱系。
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东侧大门的三角门楣上,塑有被西方法律学者共称的“三圣图”,为首者为中国的孔子,其余两位为圣经中的摩西和雅典法律改革家梭伦。孔子为何被作为诉讼大国的美国推崇?原因就在于孔子有其独特的法律思想。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断一案,通过该案的教育,使社会不再发生此类案件,孔子以此为追求。自此,无讼便成为理解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线索。从孔子孜孜以求的大同世界,到陶渊明念念不忘的世外桃源,以至今日中国协同推进的和谐社会,无讼一直是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社会必有的维度。与此同时,将无讼划等于息讼、厌讼,以无讼之名侵害权利的做法也不鲜见。如何正确理解、践行无讼理念,成为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必须回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探寻无讼思想的源头。在这一意义上,本书其实是一次溯本追源的思想历程。
与一般的思想史著作不同的是,本书的主体内容来自作者在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的讲稿。作者在引经据典的同时,以诸多文学、历史素材为注解,立体呈现了先秦思想家有关无讼的思考与实践。从孔子断案到墨子止战,从商鞅说秦王到荀子出任兰陵令,曾经耳熟能详的故事增加了新的理解维度。孔子对待法律的真实态度、法家与儒家的思想渊源、墨家由子转侠的离奇蜕变也在抽丝剥茧的讲述中变得清晰可见。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当代史往往也是历史的回响。更多时候,历史的意义只有通过当代才能被看见。面对案结事未了的难题,孔子三月不问父子讼狱的做法不失为案结事了的先例;面对司法领域的诸种风险,子羔怀仁施刑的故事,以及孔子以生民之心定罪的思路都可作为镜鉴;面对悄然流行的“躺平”文化,墨子行义不止的故事给了年轻人奋斗不息的充分理由。
必须指出的是,无讼不只是一种法律思想,更是一种社会治理思想,它承载着中国人对社会秩序的深沉反思,寄托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渴望。无讼是中国人在社会治理领域贡献出的独特的东方美,它既是理解中国古代内政外交的锁钥,也是擘画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题中之义。中国不会走美国的诉讼大国之路,这也许正是东方法治的魅力。
无讼始于没有诉讼,但远不止于没有诉讼。
徐显明
2025年9月
| 本书前言 |
历史需要好奇心。不同的问题驱动,很有可能看到大不相同的风景。
2022年,承蒙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支持,我终于有机会去寻找两个问题的答案:无讼究竟是什么意思?无讼是不是息讼、厌讼?当我开始探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越来越多的问题接踵出现。正是这些问题的——解开,成就了一段美妙的思想旅程。
当我看到“无讼”一词最先由孔子提出,我想知道他为什么要提倡无讼?他为了实现无讼都做了什么?作为孔子的后来人,同为儒家的孟子、荀子有没有坚持孔子的主张?他们又都做了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有的明明白白载于典籍之中,有的则是从先贤的故事里,一点点挖掘出来。当历史的包裹物被仔细去除,如出土文物一般的思想一下变得棱角分明。
和田野考古一样,思想考古的过程充满惊喜。当我们把不同位置、不同地层出土的文物放在一起时,历史常常会获得一种全新的理解。思想考古亦如是,当我们以无讼为线索,把各家思想、故事放在一起,就会获得对无讼的全新理解。
最让人惊喜的是,在这些大放异彩的思想背后,竟是《周易》所言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 周易·系 辞》)诸子百家其实有着同一个梦想——天下无讼。以法律观看似对立的儒、法两家为例,人们平日可能只知儒家强调教化,期望刑措不用,没有留意法家虽然强调重法,其实也是期望以刑去刑。以伦理观看似对立的儒、墨两家为例,孟子大骂墨家无君无父,却没注意墨子也在强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墨子畅想的理想社会与孟子没有区别,都希望国家富裕、人口众多、社会和谐。
这是历史的力量、文化的力量。诚邀您在闲暇之余翻开这本小书,在领略先贤2000多年前的风貌,管窥我们的历史的同时,或许也能蠡测未来。
——作者 杨贝
(目录是一本书的精华)
━ ━ ━ ━ ━
前 言
第一章 孔子:无讼的首倡者
一、大同世界
二、道德教化
三、设刑而不用
四、为无讼而听讼
第二章 墨子:千年时空穿越者
一、大爱人间
二、爱无差等
三、行义不止
四、行将末路
第三章 孟子:为无讼而辩
一、人皆可以为尧舜
二、养浩然之气
三、有恒产者有恒心
第四章 法家:殊途同归
一、儒法同源
二、以立法致无讼
三、以用法致无讼
第五章 荀子:集大成者
一、尊师重道
二、礼法并用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