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塞外金汤的考古学解译

——评《西陲屏藩:清代伊犁河谷驻防城的考古学研究》

2025-07-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西陲屏藩:清代伊犁河谷驻防城的考古学研究》书影
  为巩固西北边疆,清乾隆朝开始在地处欧亚内陆中心伊犁河谷营建以“伊犁九城”为核心的驻防城。这些城邑既是军事堡垒,又是进行有效治理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关键支点。尽管史学界对驻防城关注已久,系统的考古研究却相对薄弱。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郝园林所著《西陲屏藩:清代伊犁河谷驻防城的考古学研究》(后文简称《西陲屏藩》)(科学出版社,2023年版)一书对伊犁河谷驻防城进行了深入研究,填补了考古学界对该领域系统论证的缺环。
  一、构建系统研究框架,深描驻防城体系全貌
  本书以“伊犁九城”(惠远、惠宁、绥定、广仁、瞻德、拱宸、熙春、塔勒奇、宁远)为核心研究对象,同时将锡伯族聚居的牛录城堡、边境哨所卡伦、军队临时驻扎的营盘等也纳入研究范畴,完整勾勒出清代伊犁河谷多层次、全方位的边防网络体系。惠远城作为伊犁将军驻地,是区域政治军事中心;宁远城聚焦维吾尔族事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周边诸城与各类防御设施交相呼应,共同承担戍边重任。
  全书内容紧密相连,从不同角度对伊犁河谷驻防城进行剖析,构建起系统严密的研究体系。“绪论”部分阐明研究缘起、界定时空范围,明确以考古记录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解决历史问题的研究目标。“研究范式述评”部分系统梳理学术史,评析城市考古、城市形态、边疆理论等范式,奠定理论基础。“建置沿革”部分依托翔实史料,将驻防城体系划分为初建、高潮、完善、战乱、重建五个发展阶段,揭示其与政治军事制度的深层关联。“考古调查与形制规划”部分详述对40余处各类城址的实地测量和勘探成果,公布大量一手数据和信息,并结合文献史料与卫星影像深入分析,分类探讨各类城址形制、等级差异及规划思想。“道路与建筑”部分利用古地图细致分析城内道路布局、建筑特色及功能分区,描述关城等外部建筑,进一步丰富了驻防城的整体形象。“选址与功能转型”部分从文化生态学视角阐释选址原则,提出“双核”军事驻防体系及“筑城移民”现象,分析商业兴起引发的核心城市经济功能增强与“双核结构”的稳定性。“结论与反思”部分综合运用前述理论范式,总结研究成果并反思其对相关学科理论的丰富与完善价值。
  二、彰显多维学术价值,推动学科交叉创新
  本书的学术贡献体现在理论方法、资料发掘与学术观点三个维度:
  1.理论方法的科学融合与创新检验。作者有机整合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方法,将实地调查、考古勘探、文献史料、卫星影像等多源资料深度互证,提升了研究的准确性与全面性,为同类研究树立典范。作者运用城市考古学、形态学、边疆理论等框架,但并不囿于成说。作者研究发现,伊犁驻防城的形态布局既受明代北方卫所城影响,也在实践中融合了本地环境与民族文化,呈现出鲜明地域特色,对传统理论范式提出了必要修正和补充,通过扎实证据,论证伊犁驻防城体系是清王朝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参与国家建设与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
  2.资料发掘与系统整理的奠基性贡献。作者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整理老照片、历史地图、绘画作品等各类图像资料并加以清绘,为伊犁河谷驻防城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学术价值不容忽视。如伊犁驻防城“式样图”、费德罗夫城图等资料不仅丰富了本书内容,更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其他学者继续研究时可直接参考,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研究效率。面对遗址保存状况不佳的现状,作者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坚韧的毅力决心,通过实地调查和航测,结合文物普查资料与卫星图像,系统整理并公布了各类城址的测绘数据与信息,构建了首个关于伊犁驻防城的综合性考古资料库,不但为驻防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基础,而且为学界考察清代边防布局提供了便利。
  3.学术观点的突破性与启发性。作者创新性地提出伊犁驻防城体系存在功能互补、地理呼应的“双核”结构(惠远城—军政中心,宁远城—商贸与民族事务中心),深化了对清代边疆城市体系复杂性和功能协同的认识。作者有力挑战了“先有城,再住人”的传统筑城观念。书中详细论证了区域移民活动与筑城工程相互交织、共同推进的现象,强调城市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多重因素动态作用的结果,倡导研究要考虑历史情境和地域特点。这为理解古代边地城市发展开辟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作为重要的历史区域,除书中所涉驻防城之外,伊犁河谷还存在其他小型军防、仓储、驿传等附属建筑,它们也是伊犁河谷清代考古记录的组成。囿于既往考古工作力度,这些遗址可能未被全面覆盖。今后若能补充此方面资料,对伊犁驻防城体系的整体认识将更加深入。
  总之,《西陲屏藩》的出版标志着清代边疆考古迈出了坚实步伐,它不仅是对清代伊犁河谷地区驻防城体系的深度挖掘和梳理,更是对边疆史地、城市考古、城市形态等多学科领域的重要探索与创新,既打开了理解清代伊犁河谷驻防城历史的新窗口,也对推动边疆考古和城市考古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展望未来,清代伊犁河谷考古研究仍具有广阔的前景。诚如魏坚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所言,“对于清代考古而言,郝园林已经扎扎实实地迈出了一大步,但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随着理论方法的不断进步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有理由期待作者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多成果和突破。
  (作者系郑州师范学院副教授)
【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