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结合

——评《民国时期中小学教师日常生活研究》

2024-07-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教师是中国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期的从业群体,是中国新式教育的承载者。以往教育史方面的研究对于这个群体的大致发展状况有比较系统的研究,但是以往这些研究主要是从行业史的角度来评判民国中小学教师,专注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征和他们对于中国教育转型的意义。这对民国中小学教师的社会角色来说,虽然抓住了其主要特征,但也难免有些符号化和平面化,因为它只突出了民国中小学教师角色的职业特征,而忽略了民国中小学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群的立体性。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教师首先是“人”;民国中小学教师不仅仅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转型中的一个环节,而且是民国时期复杂社会结构中的一环,是当时那个时代里一群活生生的人。研究民国中小学教师作为普通人的历史,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而且有助于拓展和深化民国社会史研究,反映出民国社会生活的复杂面相。


《民国时期中小学教师日常生活研究》 书影

  姜朝晖的著作《民国时期中小学教师日常生活研究》选择从日常生活视角来反映民国中小学教师群体的情况,这是一个极微观的视角。这个视角突破了教育史的局限,开始将民国中小学教师当做民国社会中一个普通的职业人群;而且,不用宏观社会史的描述,而是从普通人最惯常的日常生活入手,通过对日常的、世俗的、有现场感的生活细节的考察,真实而立体地呈现民国中小学教师作为活生生“人”的全方位的生活。该书通过还原民国时期中小学教师的衣食住行、恋爱婚姻、同事关系、师生情谊、职业压力、娱乐社交等等日常生活内容,与现代读者之间实现了情感互动,让读者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甚至使读者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代入那个时代,从而真实体会到民国中小学教师的苦辣酸甜和喜怒哀乐。像学习骑自行车、写情书、与学生打篮球等等这些看似琐碎、无意义的生活日常,看似个体的、主观的感受,它们所能带来的真实感和心灵触动,具有其他常规历史研究所无法企及的优势,即有代入感的力量、或者说是令人感同身受的力量,这是普通教育史研究,甚至是宏观社会生活史研究所不能办到的。

  当然,历史研究毕竟是具有启示性的,日常生活史并不是通俗读物,其目的并不止于与读者之间实现情感上的互通,而是期望通过日常生活史的呈现,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与现实生活做对比,从而不言自明地形成一种大历史观,这才是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史学价值。日常生活史研究还是需要有一定的宏观历史观照的,而不是就事论事,一头扎进细节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作者在研究目标里也表示过期望本书能够在方法论意义上有所创新,期望将民国中小学教师的日常生活史与社会角色理论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观照,以小见大,形成方法论意义上的突破。一方面,通过社会角色的宏观透视,过滤掉那些无意义的日常生活细节,呈现民国中小学教师日常生活背后蕴含的大历史意义;另一方面,通过从具体日常生活细节切入,立体、全面、生动地呈现民国中小学教师的角色形象,使之真正成为能够打动人心的“人”的历史。作者的上述设想和期待显然是有学术价值的,在这部著作中也初步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作者发现民国中小学教师在世俗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带有社会角色印记的,时常受到自己为人师表的社会身份的约束,这说明民国时期教师的社会角色已经部分内化为教师群体的内在认同,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民国时期中小学教师的社会角色是有一定清晰度和社会认可度的。当然,作者认为,社会角色理论观照对民国中小学教师日常生活研究最大的启示是,教师的日常生活行为与外部社会期待的角色之间存在很大落差,这些落差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教师角色的外部期待有一定的超现实性,除了教师队伍自身条件不足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则来自对教师的外部保障不力,造成社会对教师责任义务的要求与其保障条件之间的脱节。作者上述发现看起来并不出奇,但有了扎实的日常生活史研究做基础、做论据,使得上述结论具有充分的史实冲击力和理论说服力。

  该书在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结合方面有独到之处,但也有不到位的地方。作者期望通过日常生活史的叙述实现民国中小学教师社会角色的丰满化,这是很有新意的,但是纵观全书,可以看到,作者对社会角色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还有待深化,在对教师日常生活的社会角色透视方面也有更进一步的空间。

  一方面,民国中小学教师的社会角色显然是以其职业角色为最突出特征的,教师的职业角色身份与其作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日常角色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似有若无,有时很密切,有时又颇疏远,作者对这层复杂关系的揭示似乎还不够到位。作者在最后一章里对民国中小学教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角色印记做过总结,还特别揭示了日常生活细节对民国中小学教师社会角色中的内在矛盾性的启示,但是这终究只是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其日常生活关系的一个侧面,民国中小学教师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角色与其职业角色之间有无疏远、疏离的一面呢?作者似乎还未揭示。另一方面,社会角色的本质是从社会、国家或民族的视角来衡量某一社会人群或阶层的,侧重或强调的显然是这一人群或阶层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义务,以及相应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只有抓住社会角色理论的这一根本特性,才能深入发掘出日常生活细节背后丰富的社会和时代意涵,该书在挖掘民国中小学教师生活中那些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细节方面还有欠缺。

  此外,该书在研究的逻辑严谨性上也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该书以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所选取的研究样本在地域范围上稍显宽泛,研究中所列举的教师覆盖华东、华北、华南以及四川等各个地区,考虑到民国时期教育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和教师生活样态的差异非常大,这个研究范围则显得有点大了,如果能够以一个典型地区或某类典型学校为例展开精微研究的话,则会大大提高本书研究的严谨性。

  (作者系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