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这颗饱满的朱实,自古便以其团团籽粒与艳红光彩,在人类文明长河中投射下深刻印记。它不仅是滋养生命的甜美果实,更在漫漫岁月中,跨越千山万水,从波斯经由丝绸之路抵达中原,再散播四方,成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石榴以其独特的自然形态和丰饶寓意,凝结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普遍向往;又以其多籽抱团的意象,在华夏大地上被赋予“民族团结”的崭新时代内涵。
石榴东传:丝路明珠的文化旅程
石榴的传播史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文明交流史。石榴,又写作“若留”“若榴”“丹若”“石留”等。石榴是一个古老树种,栽培历史悠久。现代植物学与考古学确证,石榴原生地应在波斯高原及周边区域(今伊朗、阿富汗一带),其驯化与传播的历程,紧随着人类早期文明的交往步伐。
张骞“凿空”西域之行,为石榴东传铺设了关键桥梁。据晋代张华《博物志》载:“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齐民要术》引作“得安石榴、胡桃、蒲桃”。陆机《与弟云书》载:“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也。”这些史料清晰勾勒出石榴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华文明圈的路径——从“安息”引入,故得名“安石榴”。后来,“安石榴”之名逐渐被汉语化,称之为“石榴”,并延续至今。
汉代以降,石榴种植在中原地区迅速铺开,成为家喻户晓的植物。《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上林苑中已栽种“安石榴十株”,成为皇家苑囿中的珍奇。西晋时,潘岳《河阳庭前安石榴赋》、潘尼《安石榴赋》、左思《蜀都赋》等对石榴都有记述,可见石榴的种植范围扩展到了南阳、洛阳、成都等地。至隋唐时期,石榴栽植更为普遍,《封氏闻见录》云:石榴“今海内遍有之”。段成式在《酉阳杂俎》载:“大食勿斯离国石榴,重五六斤。”可见唐代对石榴的认知已相当深入,甚至了解了域外的特有品种。
石榴的东传绝非孤立现象,它承载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在波斯祆教中,石榴是神圣植物,也是宗教仪式中必须用到的植物。在古希腊神话里,石榴是爱与美女神,代表生命的轮回、丰饶与神秘。在印度文化中,石榴被佛教认为可破除魔障,是“吉祥果”。当石榴传入中国,其形象既保留了部分原生地的神圣色彩,又迅速融入华夏本土的吉祥文化体系。中国人以其“千房同膜,千子如一”的物理特性,赋予其“多子多福”“家族昌盛”的核心寓意。石榴花之红艳,更被引申为“红火兴旺”“富贵吉祥”的象征,频繁出现在年画、瓷器、剪纸、刺绣等传统工艺中。
“榴花西来”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明交流的有力见证。同时,石榴纹饰在唐代金银器、宋元织物、明清瓷器上的广泛应用,石榴诗词在神州大地的广为传颂,也生动体现了这一外来物种如何通过艺术语言完成了深刻的本土化,成为中华吉祥文化不可或缺的象征符号。
多籽同辉:
石榴意象的民族共情意蕴
石榴所蕴含的“多子”与“团结”意象,绝非汉文化所独有。在中华大地上,众多兄弟民族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情感体验,同样将石榴视为寄托美好愿望与凝聚认同的精神图腾,展现出对这一自然造物的深刻共鸣。
在维吾尔族文化中,石榴占据着极其尊崇的地位,是生命力、繁荣与团结的化身。维吾尔族同胞十分喜爱石榴,很多少女的名字都叫“阿娜尔古丽”“阿娜尔汗”等,维吾尔语“阿娜尔”就是石榴的意思。在传统婚礼以及重要节日中,共食石榴和赠送石榴是重要仪式,建筑与装饰也多见石榴图案,祈愿婚姻美满、人丁兴旺。被誉为“丝绸瑰宝”的和田艾德莱斯丝绸,其繁复绚丽的纹样中,石榴花与石榴果是永恒的主题,它热烈的色彩与饱满的形态,正是维吾尔族同胞对生活的热爱与对集体凝聚力崇尚的艺术表达。
一直以来,回族同胞广泛栽种石榴树,元朝时就在大都(今北京)附近种植石榴排列成街,既取其果实甘美,更取其“多子多福、红红火火”的吉祥寓意。回族砖雕、木雕艺术中,石榴纹样是常见的装饰主题,与卷草、几何纹等和谐共生,体现了伊斯兰装饰艺术与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完美融合,其中固原砖雕成功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石榴所象征的家族和睦、子孙绵长,与重视家庭伦理、崇尚团结互助的价值观高度契合。
满族旗袍刺绣上的图案多象征美好、富贵,石榴以其美好寓意而深受人们喜爱;满族剪纸艺术中也多出现石榴开花样式。蒙古族的传统图案中,也可见到石榴变体纹饰,寓意部落的生生不息与内部团结。西南地区的彝族、白族刺绣工艺中,也常出现具有地方特色的石榴图案,与其他吉祥花卉、动物组合在一起,表达对生活富足、族群和谐的祈愿。
各民族同胞赋予石榴的文化内涵虽各有侧重,但却共享着核心精神:对生命繁衍的敬畏、对家族∕族群繁荣的追求、对内部紧密团结的看重,石榴以其直观的物理形态——“千籽同房、紧密相依”——为这种普遍的人类情感提供了完美的自然隐喻。不同民族对石榴的集体喜爱与艺术再创造,是基于共同生活经验与情感需求所生发的深刻共振。这种超越单一民族界限的共情,正是石榴能够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象征符号的深厚文化土壤。它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在追求美好生活、重视血缘与地缘纽带、崇尚集体力量方面,中华各民族都是心有灵犀的。
时代新意:
石榴籽与民族共同体的当代书写
新时代,石榴“多籽抱团”的意象被赋予更为宏大和深刻的政治文化内涵,实现了从传统吉祥符号向现代民族关系象征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一转化过程,既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又回应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一生动比喻,已成为新时代阐述我国民族关系最形象、最具感召力的表述之一。这一表述的核心力量在于:它精准提取了石榴最核心的物理特征,即无数籽粒被包裹在同一果皮之内,紧密排列、相互依存,共同构成饱满的统一整体,并将其升华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绝妙隐喻。“籽粒”象征56个民族,其语言、文化、习俗的多样性受到充分尊重;“紧紧抱在一起”则强调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关系,以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下而共同团结奋斗;“石榴”这个整体则代表着更高层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比喻以其直观性、形象性和亲和力,超越了抽象的理论阐述,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各界理解和认同民族团结的共识性话语。
这一象征意义已深刻融入国家叙事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国家层面,民族团结宣传画、公益广告、主题展览、文艺演出中,石榴与石榴籽的形象成为重要视觉元素。大型主题雕塑常以石榴为造型,如民族团结主题公园中矗立的巨型石榴雕塑,直观传递团结理念。在社会层面,以“石榴籽”命名的社区服务中心、志愿者团队、学校社团等在全国各地涌现,如“红石榴家园”“石榴籽志愿服务队”等,这些基层组织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在教育领域,“石榴籽”精神被纳入各级学校思政课程和主题活动,通过故事会、绘画、手工、民族曲艺等形式,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文化创作领域,涌现出大量以石榴为元素的歌曲、文学作品、影视剧等,用艺术的力量诠释和传播共同体理念。
石榴从丝路舶来品,到中华吉祥符号,再到新时代民族团结的共识性象征,其符号意义的嬗变与升华,正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特质的生动体现。当各民族在“石榴籽”精神的感召下,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这枚穿越时空的文明果实,绽放出了更加璀璨的团结之光,照亮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路。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