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长江文化遗产 弘扬长江文化特质

2025-08-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广袤的长江流域孕育了绵延不绝、充满活力的中华文明血脉,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多元形态的长江文化遗产,是保护、传承与弘扬长江文化特质不可或缺的基石。

  为长江文化特质提供实证支撑

  长江文化遗产的范畴极其广阔,涵盖了长江流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丰富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各类文物,以及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中铸就的革命文物。从更宏大的文化遗产视角审视,其内涵还延伸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农业遗产、工业遗产、文化景观、水利遗产、交通遗产、地名文化遗产,乃至文化生态保护区、科技遗产、宗教遗产、教育遗产等。

  长江文化遗产与长江文化是表里一体、不可分割的。没有这些“硬核”的遗产,就没有“长江文化”这座富矿。这些有形或无形的遗产,是人类活动和创造的直接物证与活态档案,为长江文化的演进脉络和独有特质提供了最根本的实证支撑。

  中华文化绵延万年、中华文明连续不断,这一论断的有力支撑,正源于考古学的重大发现。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70多处古人类化石点中,长江流域占据一半以上。这里不仅发现了距今200多万年的古人类化石巫山人和繁昌人字洞石器,还相继发现了属于直立人的建始人、元谋人、郧县人、南京人,以及属于早期智人的长阳人、桐梓人、东至人和属于晚期智人的资阳人、丽江人、穿洞人等。这些发现共同构成了长江流域作为中华民族乃至东亚地区人类起源与演化重要摇篮的坚实证据。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共同开启了东亚“农业文明”的先河。其中,长江流域是水稻的最早人工驯化地,其历史可追溯至距今1.8万—1.6万年间,距今1万年左右水稻种植已相当普及。长江流域还是中国陶器、瓷器及瓷业文化的诞生地,前者距今约1.8万年,后者距今约4000年。瓷器不仅为中国赢得了“China”的雅称,更深刻影响了先民的手工业生产与生活方式、工艺审美以及国际贸易。长江流域也是中国及东亚全木结构建筑技术体系的起源地,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中已出现标志性的榫卯技术,这一体系后来与黄河流域的土建筑技术体系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及东亚独树一帜的“土木建筑”技术系统。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最早诞生地之一。良渚古城遗址被世界考古界公认为是中国、东亚乃至环太平洋地区年代最早的地域型国家文明遗址,并于201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长江流域还是中国精神文明中重要特色文化如“玉礼文化”体系的最早形成区域,包括凌家滩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等,为中国“玉文化”“玉礼”文明体系的形成作出了卓越贡献。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之后,长江流域的历代文化创造绵延不绝。青铜时代的三星堆文化、盘龙城文化、吴城文化、湖熟文化、马桥文化,铁器时代的秦汉文化、六朝文化、唐宋文化、元明清文化,近代工业文化、反抗外来侵略的文化、太平天国文化、辛亥革命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建党文化、建军文化、长征文化、抗战文化等,都构成了长江文化连续发展的重要篇章。

  以文化遗产为抓手

  保护传承与弘扬长江文化

  保护、传承与弘扬长江文化并非空泛之谈,其具体路径中最为关键的便是如何面对长江文化遗产体系。这些遗产并非静止的遗迹,而是生动的文化载体,广泛分布于长江干流与支流沿线的城乡各地。它们支撑着一座座博物馆,保存于考古遗址公园、文化生态保护区、世界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革命文物集中分布区、风景名胜区、长征线路、西南丝路、万里茶道、海上丝路之中。

  长江文化遗产与人民朝夕相处,供人民欣赏探索。每一处文化遗产都如同一本鲜活的文化史册、一个生动的文化课堂、一幅美丽的画卷、一个引人入胜的旅游景点。通过将这些文化遗产点串联成线、连线成面,共同昭示着长江文化的创造与魅力、智慧和精神,从而确保长江万年文脉的薪火相传。

  从历史维度看,唐中期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至长江流域,长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的经济脊梁和文化高地。宋代“苏湖熟,天下足”以及“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生动描绘了长江流域在当时所拥有的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时至今日,长江流域依然是中国经济的“脊梁”,集中了全国40%以上的人口,贡献了全国近一半的经济总量。因此,“长江经济带”不仅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区域,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支撑地带。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建设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发展理念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物质文明建设阶段,迈入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当前,我们正迈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协同并进的新阶段。

  长江文化遗产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战略性资源和积极参与者的角色。通过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战略,长江流域能够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从单纯追求经济总量转向注重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这体现在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兴起以及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的推进上。文化遗产不再仅仅被视为需要投入保护成本的客体,而是能够不断创造经济价值、吸引投资、带动就业、提升区域品牌形象的宝贵动力。

  “长江经济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统筹推进,能够促进东中西部区域的协同发展,联动南北两翼的“沿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带”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并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协同发力。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协同发展,使得长江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中枢”“脊梁”“协同”的关键作用。

  总的来说,长江文化遗产不仅是长江流域几千年历史演进的结果,更是当代中国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文化力量。

  (作者系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

【编辑:隋萌萌(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