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骨学研究中,无论是文字辨识、释文转写、材质分类、涂色分析,还是对表面痕迹,类如龟甲的盾纹、齿纹和卜兆、钻凿的观察,无不依赖着高质量、高保真的甲骨影像资料。早期甲骨的记录方式受限于技术手段,主要以拓本和摹本两种制作方式为主。近年来,随着甲骨形态学研究的需求突显和出版模式的创新和成熟,“三位一体”(彩图—拓本—摹本)式的甲骨著录逐渐成为学界主流。其中,如何制作高清无噪、字口明显的彩色图像无疑也成为藏品整理和出版中的重要议题,其合理的解决对于甲骨颜色、材质、反射成像、断边形态等信息的记录和呈现都具有关键性,甚至唯一性的作用,故而不仅是普通文物摄影师,也是专业古文字和历史学家所密切关注的重要工作。
然而,即便在当前摄影技术不断发展、厂家设备飞速迭代的情况下,甲骨摄影在具体应用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与传统的人像照和风景照不同,实地条件下甲骨摄影除构图、曝光、白平衡、景深、聚焦以外还要面临诸多复杂的情况。比如,骨臼和骨条的弧度所导致的打光不匀、甲骨表面泥土和墨迹的污染、材质对比度过低或刻痕深度过浅,都会导致最终图像品质不一的情况。而想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对口的摄影设备和技术,更要依赖于操作者对于甲骨材质特性和研究需求有着深入的了解。
微距摄影
整体来说,当下的甲骨影像的获取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微距摄影”已成为记录甲骨纹理与色彩细节的关键技术手段。与传统摄影中采取短距定焦或变焦镜头的方法不同,适用于甲骨的微距摄影采用配备有“微距镜头”的相机,能以1:1或更高的放大倍率进行拍摄,使甲骨在图像传感器上呈现等大或放大的效果。高质量的微距摄影不仅能够精准再现甲骨的整体形态,还能清晰呈现细微的刻痕、裂纹及表面残留物,为甲骨学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视觉资料。
如今年一月间,我们即前往了哈佛大学的皮博迪博物馆,对馆藏的845片甲骨进行了全面摄影工作。在拍摄这批甲骨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摄影器材:
• Fujifilm GFX100S II型号相机,并搭配120mm微距镜头和MCEX-18G WR微距延长管。其中,“微距延长管”的使用可增加相机机身与镜头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少最小对焦距离,使相机传感器能够捕捉更大比例的甲骨碎片,提高放大倍率。
• 两盏Genaray SP-E-360B LED型号的垂直站立灯,配备色温及强度调节功能,并覆以柔光纸。
• 色彩校准卡,作为后期色温调节的参考。
• 含有黑白两色的比例尺,作为横宽大小的参考。
• “18%灰度参考反射板”灰卡,用以作为直方图峰值调节参考。
当每次需要调整打光强度或角度时(曝光、色温参数发生变化),均可参照18%灰度卡,调节曝光参数以至直方图峰值居中,这样可有效避免过度曝光或曝光不足的问题。而色彩校准卡则被放置在每片甲骨旁,并纳入相机画面,以便在后期处理中进行白平衡调整并确保影像色彩的准确性,也已成为甲骨摄影中的常用处理方法。
除了需要使用各类专业设备之外,合理的甲骨微距摄影还需要特别关注甲骨碎片的表面特征,并据此调整光照条件。我们采用了两盏LED灯,沿45°对角线方向布置于甲骨碎片两侧,并配备柔光纸,以避免任何形式的阴影出现在甲骨表面或下方,从而可确保影像在清晰度、对比度及色彩还原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准。
反射成像扫描
“反射成像扫描”,又称“反射成像”,则是另一种新出现的、适用于甲骨著录的先进彩色影像方法。该技术所对应的英文名称为“Reflectance Transformation Imaging”(简写为RTI),最初是由位于美国的Hewlett Packard实验室于2001年研发,其具体特点是可以“仅利用普通2D图像即可为复杂的物体表面生成高质量、超写实的渲染模型”。应用到文物摄影上,一般的实现过程是将要扫描的文物置于工作台平面上,屏蔽外部一切光源,使用单一的定点光源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表面进行打光,并进行定焦拍照(期间相机保持不动)。拍摄通常采用30-48张光源角度不同的图片,处理为PNG或JPEG格式后,再利用专业软件例如Relight或专有算法进行合成。
反射成像的突出优点是对均匀打光的需求很小,操作者无需复杂的摄影工作室和打光设备即可完成全部的扫描工作。且由于反射成像的技术原理,光线从不同水平和垂直夹角入射,对于甲骨来说,弧度较大的骨条和骨臼侧边也可以受到充分打光。再者,通过对后期合成的反射成像模型(.RTI或.PTM格式文件)的参数调整,可以实现增强刻痕、突出文字的效果。由于这些原因,反射成像扫描尤其适用于带有铭文的材料扫描上,并因其简单而出色的合成效果而备受考古工作者所青睐。
具体而言,由于打光方式的不同,反射成像扫描还可以细分为“设备式反射成像”(仪器辅助)和“手持式反射成像”(手动打光)两种,并各有其应用的场景和优劣点。例如基于设备的反射成像扫描,业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商用设备型号有Broncolor Scope D50,可为拍摄提供LED灯和红外灯两种类型的光源,并通过外接按钮可以迅速调节光源角度和位置。在D50的帮助下,完成一轮拍摄(48张图片)所需的全部拍照过程一般不超过5-10分钟。例如,我们在剑桥大学菲兹威廉博物馆即借用了馆内的D50设备,并对当地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所藏的两片商代卜甲碎片进行了拍摄,其工作效率和成像效果远高于传统摄影。
另一种则为手持式的反射成像扫描。对于大型的铭文载体,例如铜器和碑刻,高度往往大于1-2米,具体大小变化明显。这种情况下,定制特定大小的设备所需的经费过高,其购置和运输对于很多个人和研究机构而言,是不在考虑的范畴内的;而对于小片甲骨来说,固定直径和高度的设备和相机接口也不利于在拍摄中随时调整相机距离,经常会导致直径过小的甲骨碎片在构图中的有效比例不足1/3或1/4。在这种情况下,用特定强度的手电从不同角度进行人工打光也是一种极为高效的手段,如果处理得当,甚至相对于最专业的“微距摄影”,也能轻易地实现更高的图像清晰度和有效像素。
(秦培超,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系博士生;杰恒瑞 (Henry Jacobs),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