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塘北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专家论证会纪要

2025-11-06 来源:文博中国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5年10月18日,由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办的“苏州塘北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专家论证会”在苏州市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南京大学、西北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18日上午,与会专家参观了塘北遗址考古发掘现场,随后至塘北工作站文物库房、苏州考古博物馆观摩遗址历年出土文物与标本。
专家参观考古发掘现场
  18日下午,专家论证会在苏州考古博物馆召开。塘北遗址项目负责人车亚风作《塘北遗址考古发掘情况汇报》发言,介绍了塘北遗址三年主动性考古发掘的收获,发现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后马桥文化”、西周中晚期、春秋等先秦遗存,比较完整的呈现了太湖东部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发展序列,并分享了动植物考古、铅同位素检测等多学科合作的新成果。车亚风作《试论塘北文化》报告,介绍了塘北文化的提出背景、分期与年代、文化内涵及文化因素等内容,并讨论了以塘北遗址为代表来命名“塘北文化”以代替“后马桥文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汇报结束后,会议进入专家发言环节。
论证会会议现场
  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员雷少提到在以往研究中,商末遗存或被归入马桥文化,或称为亭林类型、毘山文化等,总体来说比较混乱。此时环太湖地区、宁绍平原,甚至是舟山群岛的文化面貌其实大同小异。他认为会议提出的塘北文化应与马桥文化相区别,同时也肯定了塘北文化的分期。他提到现在对商文化的研究更为透彻,中商时期作为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被广泛接受,而塘北文化是否能与中商时期衔接,值得考虑。他认为还应该加强横向上对各遗址的功能分区分析以及纵向上的社会变革研究,在社会形态变化方面做好工作。他最后建议,塘北文化的提出还需要尽快发表相关的发掘简报、研究文章等,将材料补充得更为翔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唐锦琼肯定了塘北遗址的发掘成果及重要性。他分析了环太湖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的一致性、以及江浙两地在具体文化谱系上的细微错位。他认为目前仍偏重于“就塘北谈塘北”,应当将塘北遗址放在环太湖地区甚至是整个长江下游地区来考量。因此他提出建议,通过充分比较研究,在对本区域考古学文化面貌和谱系有更为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或能对塘北遗址的发掘意义有更为精准的认识。
  上海大学副教授曹峻肯定了塘北遗址的重要性,认为塘北遗址层位清晰、遗存丰富,能够构建一个文化序列。随后她结合自身研究经历,认为在黄泥山遗址取得了一些与塘北遗址几乎一致的认识,因此塘北遗址应当是环太湖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处遗址。并且建议,以往学者们的研究多聚焦于陶瓷器,忽视了石器的重要性,以石器为对象也可以很好的研究文化序列。她还建议,从时间上看,需要厘清塘北遗址第四期遗存与第五期遗存的关系;从空间上看,还需要搞清塘北遗址第四期遗存所代表的这类遗存特征是环太湖地区整体性的还是区域性的。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冯向源建议,塘北遗址应当在功能分区方面作进一步的考古工作。他结合自身发掘经历,谈到塘北文化与宁绍平原的关系,提出可以继续研究宁绍平原是否为塘北文化的分布区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闫凯凯表示,之前根据毘山遗址及周边区域的资料浙江同仁提出了毘山文化的命名,塘北的发现说明太湖流域晚商时期的资料越来越丰富,文化面貌的讨论会越来越多。晚商时期太湖流域的文化面貌呈现出来一定的区域性差异。塘北遗址的测年数据与毘山相差不多,去向的问题需要更加关注。最后建议从遗址水系网络和区域调查方面进一步做些工作。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罗汝鹏研究员回顾了“后马桥文化”提出的背景正是由于没有好的典型遗址,因此塘北遗址的出现恰到好处,对南方夏商时期的文明研究有重要意义。他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应将塘北遗址放在更大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后马桥文化”与商文化收缩这一大背景密切相关,而商周之际又是一次重大的文化变革期;第二若太湖以东以南地区作为同一个考古学文化的范畴,是否可以视为一个方国,它的国家形态、国家统治等都需要按自然环境、地理空间分区域做研究;第三塘北遗址需要继续更全面的发掘,取得对聚落形态、功能分区更深刻的认识。
  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宝山研究员肯定了塘北遗址的发掘成果与塘北文化的提出。他认为塘北遗址弥补了商至西周文献记载的空白,丰富了太湖流域商周之际的考古学材料。他根据扉棱杯等器物推测,塘北遗址应当有高等级生活区存在,还需继续发掘。他根据动植物遗存此消彼长、原始瓷技艺下降等推测,塘北文化时期可能经济发展衰落,并建议对环境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他还建议将塘北文化两期三段改为三期,以第二期最为典型。最后他提出,将塘北文化独立出来进行研究,对吴越文化起源大有裨益,江浙两地应成立联合课题组进行研究。
  西北大学教授王立新认为塘北遗址的第四期遗存器物组合、文化面貌十分清楚,可以作为一个文化单独提出,但是究竟如何命名可以再讨论。他认为,研究者还需要回答这一文化在时间线上与上、下如何对比,现有的研究尚模棱两可;空间上也需对比,如塘北遗址与毘山遗址有何区别。他还提到需要结合商文化对长江中游控制力减弱这一大背景,以更宏大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南京大学教授水涛认为塘北遗址序列完整,是环太湖地区商周时期的典型遗址。他提出需将塘北文化上下限的问题研究清楚,以及塘北遗址与毘山遗址的关系是一个中心还是两个中心?他认为塘北文化的文化因素与文化交流的研究还不够透彻,可以先称为塘北遗址第四期遗存或者第四期类型。
  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宋建回顾了马桥文化、“后马桥文化”提出的历史背景及缘由,后者虽然大体具备了命名一个独立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条件,但是基于材料的丰富性、命名的谨慎性等原因,因此以马桥文化的去向作为研究切入点。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于塘北遗址第四期遗存的时间范围与文化内涵,若提出一个特定的考古学文化,则需要再做更精细的工作,例如该文化的年代下限是否可以晚到西周早中期即公元前900年左右。最后他提出了新的思考,马桥文化之后的考古学文化是否仍用地名命名,是否可以以时期命名,如商末周初文化。
  最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进行总结发言,他首先肯定了塘北遗址的基础工作,塘北遗址文化序列清晰,赞成将以塘北遗址第四期遗存为代表的这类遗存提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可以解决马桥文化过长,以及商代中期之后,商文化从长江中游退出、地方文化崛起这一大背景下东南地区文化变迁等问题。关于文化命名,他认为应该在发表简报、报告、学术论文后寻求学术界的认同。最后他还建议,第一聚落布局问题还要靠继续发掘,第二年代上下限问题还需更深入研究,第三要处理好考古研究与历史文献的关系。
  执笔:车亚风  祁翔  康晓骁
  作者单位: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