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州城遗址出土罕见唐代龙首

2025-02-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4年10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考古队在河北雄安新区雄县古州城遗址考古中发掘出土了罕见的唐代龙首。该龙首是在古州城内一处唐代高等级寺院建筑遗址旁边的砖瓦坑中发掘出土的,一起出土的文物还有大量的唐代砖瓦、莲花瓦当、开元通宝钱币等,初步判定为唐代龙首。该龙首应位于房顶的垂脊末端,或者是在戗脊上,准确来说应称垂兽或戗兽(或称脊兽)。需要说明的是,龙首的年代目前只是基于考古地层学与共生出土物的初步判断,尚需科技测年数据的再判断。

  唐代陶质龙首存量稀少

  作为建筑装饰使用的龙,在唐代是一种“灵物”和“瑞兽”,据说可以起到守护建筑和宅院安全,帮助人们躲避一些自然灾害(雷电、火灾等),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与明清故宫宫殿屋顶上象征身份地位的黄色琉璃龙首(垂兽)不同,此次发现的唐代龙首为灰色陶质,形象也更加生动逼真、圆润壮实、气宇非凡,显示出唐代龙文化兼容并蓄的气度。

  唐代的陶质龙首存世量极少,考古发掘出土的更是少之又少,目前仅有黑龙江、山东、河南等地有零星出土,也不太完整。这次考古发掘出土且保存相对较完整的唐代陶质龙首较为罕见,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屋顶上建筑装饰的唐代龙首,在地表上几乎是见不到的,国内现存的唐代建筑屈指可数,其建筑装饰也大都被不同时期的修缮更替殆尽,真正唐代的建筑装饰几乎看不到。二是地下埋藏的唐代陶质脊兽龙首数量极少,加上唐代至今已有千年之久,陶质龙首又易破碎,能发掘到较完整的唐代陶质龙首,实属较为罕见。

  研究表明,龙首自从出现以来,多是皇家宫殿、王府、祭祀建筑和寺院屋顶上必不可少的装饰元素,唐代的龙首虽然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但作为建筑装饰的龙首,使用范围、对象相对有限。加上一座建筑使用的垂兽与戗兽也就几个,数量极为有限。况且陶质龙首极易破碎,而考古发掘出的多为倒塌废弃且已支离破碎的建筑材料以及构件残块,像陶质龙首这类本身就稀少且留存数量极少的建筑构件,能发掘出相对较完整的,着实较为罕见。该龙首现已及时送至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考古方仓,进行进一步的清理与保护。实验室经初步清理发现,龙首眼珠为黑色,眼珠周围的眼线为绿色。

  历时七年终于发现龙首

  雄安新区的考古工作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至今已走过了七个年头,龙首的发现和龙首所在古州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也已经历了七年之久。

  龙首的发现,源于雄县古州城遗址考古工作的开展。2017年,雄安新区成立之初,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组建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对雄安新区辖区内的文物遗址进行全面调查,其中就包括古州城遗址的考古调查。

  2018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雄安考古队对包括古州城在内的雄安新区古代城址,又进行了专项考古调查与局部勘探,进一步明确了雄安新区古代城址的类型与形制布局,同时梳理了相关文献史料,对于白洋淀地区城址的变迁提出了初步认识。同年,雄安新区城市考古课题研究启动,鄚州城、古州城考古工作立项,并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

  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及雄县文化和旅游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古州城不远处的鄚州城进行了考古发掘。同时,对古州城、鄚州城进行了无人机航测,绘制出古州城、鄚州城现状一体地形图,初步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同时,组织专业人员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初步建立起古州城、鄚州城历史文献的编年。

  2020年,古州城遗址首次进行了全面考古勘探,初步厘清古州城遗址为“内城”“外城”的双重城址结构。“内城”与“外城”均发现城墙、护城河与城墙内外道路等。同年,重点对“外城”城墙、护城河与城墙内外道路等进行了小范围考古发掘。

  2021年,重点对“内城”东城墙、南城墙、护城河以及城墙内外道路等进行了考古发掘。同时,在“内城”东南部考古勘探,新发现了3号、4号建筑遗址。出土多件体型较大和高等级的砖、瓦等建筑构件。

  2022年,对3号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发掘出夯土基台及部分包砖、散水等残迹,并出土大量唐代砖、瓦以及少量高等级建筑材料,另有陶瓷器、佛教遗物等。初步确定3号遗址为一处寺院山门遗址,这极大丰富了古州城遗址文化内涵的考古研究。

  2023年,对3号遗址西侧的4号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依次发掘揭露了3号址(山门)西侧的门址1、房址、门址2及内外道路、夯土墙基等。初步确定了古州城内唐代高等级寺院遗址的存在,并厘清了该寺院遗址南端西半部空间的基本框架。

  2024年,对18号建筑址进行了重点发掘,同时,对18号建筑址以东至东墙、以西至寺院南北中轴线范围进行了考古发掘。10月28日,在发掘18号建筑址西北部的砖瓦坑时,于地表下1米左右处,发现并发掘出了两件陶质龙首。结合地层堆积与砖瓦坑中同时出土的唐代砖瓦、瓦当、开元通宝钱币等,初步判定为唐代龙首。

  古州城系“燕云十六州”城址之一

  龙首的发现与古州城遗址考古工作密不可分,同时也是该遗址考古工作的一部分。

  古州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雄安新区雄县鄚州镇(原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鄚州镇),毗邻白洋淀东南,北距雄县县城、南距任丘市皆15公里左右。

  古州城遗址西南不远处,还有一座鄚州城遗址,两座城址相距不到800米,如今地表上还耸立有5—8米的夯土城墙。2017年以前,学术界对这两座城址的认识较为模糊。近些年,随着鄚州城、古州城考古工作的开展与相关研究的深入,对这两座城址性质与历史地理沿革等的认识也逐渐明晰。

  研究表明,古州城遗址与鄚州城遗址均为古代鄚州不同时期的城址,历史上多称鄚城。鄚城(今日古州城),从汉至隋,为鄚县县治所在(鄚县城)。唐初因之,景云二年(711),唐廷析置鄚州,割瀛州的鄚(雄县鄚州镇周边)、任丘、文安、清苑(今河北保定清苑区周边)以及幽州的归义(今河北保定西北)共五县隶属于鄚州。时鄚州治所仍在鄚县,鄚城作为鄚州治所,至此也就由县城“升级”为鄚州州城。唐末五代,鄚州连同州城(今日古州城)在内作为“燕云十六州”之一,一度归属契丹政权二十余载。五代至北宋初,鄚城(今日古州城)废弃(《太平寰宇记》中所记的“废鄚县城”),新的鄚州城址(今日鄚州城)兴建并使用。至此,鄚州城由今日古州城迁转至今日鄚州城,并历经宋、金、元、明、清代沿革至今。

  鄚州城迁转的原因,我们通过多年的考古工作与研究也初步有了结论,即除了唐末五代战乱割据因素以外,主要原因可能是五代末年一次罕见的水灾,导致古州城被毁。洪水过后,在政治、民生与巩固边防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于旧鄚县城(今日古州城)西南不远处的漫滩高地,新建了一座鄚州城址(今日鄚州城遗址)。

  古州城与鄚州城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金、元、明、清至今,历史沿革长达2000余年。如今地表上还残存有5—8米的夯土城墙,是雄安新区至今保存最好、历史沿革最为清晰的千年古代城址。古州城遗址与鄚州城遗址承载着雄安新区城市千年的发展与历史文化,城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对于研究冀中地区历史时期古代州、县城市历史面貌、社会发展、城市变迁与民族融合等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千年历史文脉的载体与实证

  龙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考古学上发现的最早的龙图像是山西省吕梁山南端吉县柿子滩的石崖岩画“鱼尾鹿龙图”。最早的“实体龙”是1994年辽宁省阜新市查海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发现的堆石龙形,其中见到了较完整的龙首形象,堆石龙距今已有8000余年。此次雄安古州城发现的陶质龙首,初步判定为唐代龙首,距今已有1400年左右。唐代陶质龙首的发现,为龙文化形象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考古依据。

  唐代是龙文化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龙形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包括西域文化在内的一些元素,应用范围除了建筑装饰外,也扩展到壁画、绘画、石刻、陶瓷日用器、金银器、服饰等,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体现出大唐文化的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与自信。唐代龙首及所在的古州城遗址等众多考古遗存,距今已有千余年之久,是雄安新区千年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与实证。

  千年过去,古州城址内的古代建筑已为尘土,过去城市的街巷已成灰烬,沧桑万变,新出土的唐代龙首神色不改,是雄安新区古老文明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回响,诉说着雄安千年的历史故事。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杨阳(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