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曾楚两国的历史及其复杂渊源

《曾国历史文化研究》新书首发式暨曾、楚文化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2023-11-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朱金波)11月10日,《曾国历史文化研究》新书首发式暨曾、楚文化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活动由武汉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武汉出版社有限公司、华中师范大学文化学系与楚学研究所承办。

  部分地恢复曾国历史的原貌

  开幕式上,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魏文享表示,楚学研究、荆楚文化研究一直是学院的学术支撑点。他希望借此机会听取各位的专家学者的意见,以进一步推进学院的基础文化研究、加强学科建设。该书作者黄尚明教授在吸收现有考古新发现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开展中国历史文化及其与楚国关系研究,涉及到的议题非常多,有许多独到的观点。

  武汉出版集团总经理、总编辑王卫东在致辞中表示,45年前随州曾侯乙墓横空出世,荆楚大地这个神秘的古国赫然揭开了面纱。经过40多年的努力,学界关于中华文明探源的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未解之谜被一一破解。他说,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汉中市博物馆时指出,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黄尚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依据考古发掘的成果和文献资料恢复曾国历史的原貌,并探讨了曾楚两国的历史及其渊源和复杂关系。

  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省博物馆和随州市博物馆等单位的1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围绕曾、楚历史文化及其与楚国的关系展开研讨交流。

  掀起了曾国历史研究新高潮

  《曾国历史文化研究》的作者、华中师范大学楚学研究所所长黄尚明对新书进行了介绍。他指出,传世文献没有关于姬姓曾国的明确记载,《春秋》等史籍仅有少量随国历史的材料,今天我们能够恢复曾国的部分历史面貌,主要还是依靠考古发掘的曾国遗存。宋代至民国,就有相关著作对曾国铜器在金石学意义上进行了著录,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至70年代,京山苏家垅等地出土曾国青铜器群,开始了科学考古学意义上的研究。1978年曾侯乙墓发掘至今,以随州叶家山和文峰塔、枣树林、汉东东路、枣阳郭家庙、京山苏家垄等考古发现为标志,掀起了曾国历史研究的新高潮。本书在学者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前人存有争议或未曾涉及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该书进一步论证了曾、随为一国二名,确定随枣走廊的曾国为姬姓,考证了曾侯世系与贵族称谓。对曾国职官、疆域、乐律、历法、文字、丧葬礼制等进行了全面探讨,对曾国青铜器、陶器类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各期青铜器、陶器的文化特征。此外,本书还涉及曾、楚之间关系,如两国贵族之间的婚姻关系等,附录部分又利用新发掘的鄂国考古资料,研究了鄂国的地望和历史变迁过程,阐明了东鄂说和西鄂说的历史背景。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书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迄今对曾国历史文化相对完备的研究成果。

  与会专家结合《曾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出版,重点就曾、楚之间关系展开了研讨。随(曾)国自从西周早期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便同楚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随国史,就是一部随、楚关系史。而春秋早期楚武王征随之后,随国成为楚的附庸国。于是学术界在研究春秋战国曾国文物时,往往将之视为楚系,甚至几乎把曾当作楚,没有给予曾国及其文化应有的地位。而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其实在西周时期,曾国的实力比楚国强,文化水平也比楚国高。《曾国历史文化研究》一书将曾与楚、鄂关系这一重大学术问题纳入了主要研究内容。随州叶家山西周曾侯墓地的发掘,为我们重新评价曾国历史地位提供了材料。黄尚明的研究表明,楚文化之所以后来居上,是在曾国等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