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曾江 赵徐州 通讯员 张帆)9月15日,由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主办的“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此次会议是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的配套学术活动,旨在推动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及南方丝绸之路的深入研究,奠定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遗价值研究与阐释的学术基础。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宋新潮,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四川省文物局局长王毅,四川省考古学会会长、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术院长霍巍,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成都市文物局局长何丽出席会议并致辞。
异彩纷呈 西南考古成果斐然
“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本网记者曾江/摄
“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本网记者曾江/摄
中国西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繁复多样、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巴蜀文化、百越文化、夜郎文化、滇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最终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凝聚着各地自然资源和人文精粹,中国西南地区创造出的青铜文明异彩纷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年度原创大展“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正在该馆举行,汇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的32家文博单位馆藏的294件(套)铜器、金器、玉器、海贝等精品文物,涉及考古遗址近百处,一级文物103件/套,88件/套文物为近年来考古新发现出土,首次在外展中亮相。展览以近年来最新考古材料为支撑,讲述中国西南各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演变格局,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展品数量最多、文物等级最高的西南地区青铜文明专题展。
汇聚一堂 百位专家论道蓉城
以展览为契机,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国内外50余家博物馆、高校、文博机构的110余名专家学者共聚成都。34名发言的专家学者围绕“青铜文明综合研究”“青铜文化的新发现和新认识”以及“中国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等主题,深入探讨西南地区青铜文明的起源、演变和影响,分享中国西南地区及其他地区青铜文化的新发现与新认识,为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提供学术支撑。
“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本网记者曾江/摄
图4 “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此次会议是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的配套学术活动。 本网记者曾江/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孙华、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彭邦本、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映福、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严志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周志清等专家学者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古代西南地区青铜时代研究现状,分享从横断山区到川西高原、成都平原,再到云南澜沧江流域所孕育的青铜文明的独特面貌。
“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举行。 本网记者曾江/摄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展开深入研讨交流。有的学者从各地出土青铜器上的工艺、造型、纹饰和符号等信息出发,探讨器物研究的新认识。有的学者向会议报告近年来云南昆明河泊所、四川西昌羊耳坡、重庆小田溪墓群等遗址的最新发掘成果。中国西南地区不仅是文明诞生的沃土,也为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的学者通过探讨多地器物分布、演变的脉络,折射地域间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
“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学术研讨会”集中呈现近年来中国西南特别是古蜀地区的青铜文明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学界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也为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遗提供坚实的学术积淀,更为直观呈现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贡献学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