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考古是通过实验方法解决考古学研究问题的方法论体系。《中国考古学大辞典》将其定义为:“考古学研究分析的一种模拟方法论。是根据考古资料提出解释的假设,尽量按照考古资料时代的技术条件,进行复原模拟实验,以得到实验结果验证假设,从而推断考古遗存的功能与性质。”该定义着重强调其核心在于验证关于遗存功能与性质的假设是否成立,是运用“演绎法”进行考古研究的典型路径。
从更加微观的视角来看,实验考古是以科学发掘的考古材料为依据,通过模拟符合时代特征的技术手段,实验和复原考古材料的生产、使用、废弃、埋藏和埋藏后改造等过程,用于重建某种技术或社会形态。重点是利用实验和复原来模拟考古材料的各种动态过程。中国考古学的主要目标是进行人类社会复原研究,这与实验考古以“复原”为核心的理念高度契合,使其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笔者数年前在参观南阳黄山遗址发掘现场时,看到一名考古技工使用竹弓麻绳和解玉砂对一块独山玉料进行线切割解玉操作,以求利用这种传统方式模拟取得独山玉片的过程。技工老师向笔者展示了线切割解玉所形成的圆弧形痕迹,并与有类似痕迹的古玉进行对比,使笔者直观感受到了实验考古的魅力。彼时,南阳黄山遗址发掘领队马俊才老师还未正式提出该遗址是南阳地区新石器时代玉石器生产贸易中心的研究结论,但从现场开展的推断实验过程来看,他们已对该结论有了深入研判,并通过实验考古等方法对其进行系统性科学验证,以求复原南阳黄山遗址玉石器生产的技术特点和社会形态。
实验考古成果的应用贯穿考古研究全过程,同时在展示领域,尤其是在博物馆的应用更为普遍且广为人知。博物馆陈展常常借助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模拟展示各类文物的生产或使用过程,如泥条盘筑法制陶、小口尖底瓶汲水、失蜡法铸铜、玉石器制作、古建筑营造、器物功能演示等,本质上都是对实验考古成果的高度提炼和通俗化展示。近年来热度持续攀升的建筑考古,也将实验考古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考古工作者依据古建筑基址数据和历史文献资料,可将已经湮灭的古代建筑进行复原,通过制作模拟其建造过程的动画或等比例缩小的实体模型,对完整展现古建筑营造技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实验考古在考古研学中的引用
研学,全称是研究性学习,最初的定位是以学生为中心,拓宽传统教学理念、方法、模式、标准的实践性学习,强调直观感受和亲身体验,是在实践中学、在探究中学、在体验中学,简言之就是“做中学”。在考古热大背景下,随着研学的不断推广,考古研学已成为研学活动中备受瞩目的重要内容,研学体验者也不再局限于学生,进而扩展至广大文博爱好者。
考古研学又可以被看作是公共考古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面向公众展现考古成果的重要手段,想要呈现内容翔实、严谨丰富、沉浸感强的考古研学活动,动手实践为核心环节,目前较为成熟的体验活动主要有在模拟探方勘探、发掘,体验手工制陶坯,器物绘彩,器物修复,制作拓片等。然而,相较于严谨、系统的考古研究,当前的考古研学往往局限于某些环节的浅层体验。部分体验活动甚至借助现代工艺或材料,导致参与者可能接触的是不符合科研要求的“假体验”,难以真正达成通过实践深入理解考古研究内涵的目标。
实验考古旨在复原工艺技术和社会形态的实践行为,与考古研学追求亲身体验研究过程的实践行为,在本质上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两者都致力于利用传统技艺再现文物及其背景,在科学的实验考古基础上开展的考古研学体验,兼顾严谨性与沉浸感,能切实达成“做中学”的目标,让参与者获得真实的考古研究体验与认知。
因修建三门峡黄河大坝,1957年山西芮城永乐宫面临整体搬迁,为了确保珍贵的永乐宫壁画成功迁移,中央美术学院和美院华东分院国画系高年级的老师和学生们陆续到达,历时近一年对永乐宫壁画进行了原样临摹,最大限度地探索传统材料、工艺和效果,以防万一在迁移过程中有所闪失,能够提供充足的恢复依据。这场轰动全国文博界和美术界的壁画迁移行动,本质上就是一次规模宏大且意义深远的“实验考古”实践。时至今日,基于当年那场实验考古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和方法,临摹永乐宫壁画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考古研学课程体系,吸引着全国各地中小学、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学生以及文博爱好者慕名而来。
考古研学体验应合理引入并有效结合实验考古中易学、易操作的部分过程,成为考古研学中沉浸式体验的重要环节。一方面使研学参与者沉浸其中,实现寓教于乐;另一方面推广更多专业的考古学内容实现科学普及,达成公共考古的一般目标。
用实验考古的思路开发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源于文化主题,经过创意转化后形成商品,属于能够普遍产生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体系。近年来,文创产品市场火爆,尤其是以古代文物为创意源的文创产品更是频频出圈,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文物类文创产品的良莠不齐。每次亮眼创意的推出,会被迅速跟风抄袭,复制成本低;创意程度较浅,往往局限于文物元素的生硬引用;质量堪忧的低质旅游纪念品充斥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完全按照古建筑木构件结合方法等比例缩小的古建模型,成为近年来文物类文创产品的新宠,它凭借对木构件的精准复原、对营造过程的逼真模拟以及精良的产品质量,使消费者得以深度体验古建营造技艺,并收获高品质的模型成品。此类产品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兴趣,也开辟了文创领域的商业蓝海。
古建模型的成功背后,是文创产品开发者深厚的古建筑研究基础,此类文创产品的开发前提是要对“被复制”古建筑构造和模数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开展大量复原拼装实验,经反复验证和调校最终诞生成品推向市场。古建筑构件纷繁复杂、构造精密、数据要求严谨。若未经充分的实验验证,最终的文创产品极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使一些所谓的古建模型仅停留在对古建筑外形的模仿上,难以触及技术难度较高的构建方式等方面,致使消费者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大打折扣。
古建模型类文创产品开发门槛较高,虽然其开发过程中的实验验证目的与纯粹的实验考古研究有所不同,但同样需要严格遵循实验考古的复原验证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古建筑实验考古过程的模拟与再现。购买并拼装此类文创产品的消费者,实质上也是在遵循实验考古的部分规范,完成了古建筑的微型模拟复原过程。
借鉴实验考古的思路和部分标准、要求来开发文创产品,从消费者角度考虑,将使文创产品在可实践性上得以提高,能够在保证产品美观、有趣、可互动的同时,通过其高品质和稀缺性赋予其一定的收藏价值;从开发者角度考虑,高质量文创产品不仅能提升经济附加值,更能为文创品牌建设奠定基础,掌握实验考古精髓的开发者思路更开阔、开发能力更强,有利于开发涵盖高、中、低端文创产品的完整体系;从科普角度看,以实验考古为指导开发文创产品,能有效弥合科研与科普的鸿沟,加速科研成果的大众化传播,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实验考古作为运用“演绎法”进行考古研究的重要手段,其高度强调实验与复原的特点奠定了它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同时,在考古研学、文创开发等科普领域,它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深入了解并应用实验考古的精髓,对于推动考古科研成果有效走向大众,全面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