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榫卯,一榫头一卯眼,乃一个个建筑构件。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先民们就致力于对榫卯各个构件的创造、挖掘与利用。从井干、穿斗到抬梁式,从建筑到家具,从桥梁到车辆,从青铜器到矿井农器,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具象化的立体符号。
中国榫卯的经典建筑有很多,山西应县木塔、北京故宫的角楼、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天津蓟州独乐寺,我们都耳熟能详。山西应县木塔作为斗拱博物馆,从“远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莲”的结构中,我们可以洞察全塔上下有五十几种不同形式的斗拱组合,感受到斗拱集结的力量,其美在于诸多斗拱集结而成的凝聚力,榫卯构件似朵朵白莲盘旋其上。北京故宫的角楼以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繁复结构成为经典,也成为榫卯建筑的杰出代表作。其榫头、榫眼、榫舌、榫肩、榫座等多个部分的精准对接成就了不可多得的传奇,飞檐恍若给了建筑向天的羽翼。北京天坛的祈年殿以天圆地方的布局结合柱梁构造,为我们展示了中国木构架的灵活与巧妙。天津蓟州区独乐寺的山门和观音阁吸引了我们。其山门除功能性外,还有很强的装饰意味。梁思成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中评论称,其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代营造,实研究中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
关于榫卯构件和斗拱问题,梁思成在《图像中国建筑史》中指出,斗拱在中国传统建筑里起了主导作用。其作用是如此重要,以至如果不彻底了解它,就根本无法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它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柱式”中的决定性特征。宋代《营造法式》用“铺作”来指代斗拱,并在大木作制度中进行了系统介绍。清代《工程做法则例》也记载了斗拱的三十多种形式。赵广超在《不只中国木建筑》中提及,简单斗拱的结合可以一下子复杂起来。向上承托屋顶的重量,向下过渡到竖柱或横坊上面,向左右再次伸展,以减少梁枋所受压力,增加开间宽度,向内聚合支持天花藻井,向外将屋顶的出檐推到最大的限度,保护屋身。我们研究发现,中国榫卯构件的组合正是巧妙地应用了木构件的各种结构。斗拱是中式古建筑承重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结构,主要由榫卯结构组成,起到承接和支撑的作用。在此语境中,榫卯是一种结构连接的方式,斗拱是建筑中一个榫卯结合的连接构件。
广义上说,榫卯既可以作为一个客观对象,也可以作为一种主观方法。比如,榫卯结构不管是在房屋、庙宇建筑等大物件中,还是在种种小巧玲珑的机械构件中,从结构—功能的视角来说,其实质都是从结构概念出发探讨了解此物与他物之间的关系,进而在此物与他物之间构成新的关系,将这样的关系通过榫卯展示出来,体现其力学上的功能。显然,自始至终,结构都是主角。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结构”既是名词,也是动词。名词意义上,一是指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二是指建筑物上承担重力或外力部分的构造;动词意义上,则指组织安排(文字、情节等)。而从结构概念出发,也诞生了许多很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东西,如现代出现了以它为核心概念的“主义”,有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布尔巴基学派的结构主义,等等。从榫卯结构中则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的高深智慧,它给予人们考察事物的宝贵启示。
榫卯结构从结构概念出发,探讨、了解此物(此件)与他物(他件)之间的关系,进而也创造出此物(此件)与他物(他件)之间新的关系。当今,人们眼中或脑中所看到的结构,实际上既有实物结构,也有形象化结构、形式化结构,甚至还有虚拟结构、逻辑上可能的结构等。将这样的结构关系用榫卯(当然现在是不拘泥于榫卯)展示出来,以体现其在力学或机械、磁学上的功能。这样,舞台就更为广阔。当然,一般说法和具体做法还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行。那么,要寻找什么关系、怎样寻找即发现新的关系,还有技巧上的问题。比如,在榫卯结构中,各物各方的配置衔接十分重要,这些都离不开数学。中国传统科技中所蕴含的思想精髓确实意蕴悠长。
从榫卯结构中可以觉察物体的拓展与广延的层次与深意。比如,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也给了它一个优势,就是墙倒屋不塌。因为木材的柔性特点加上榫卯空间的可延展性,在面对外力时,各个支点可以彼此消减作用力。根据相关研究,其功能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榫卯结构以“凹凸相嵌”的原理实现了部件间的稳固连接,其独特的力学结构和设计美学为现代结构力学和材料科学提供了借鉴意义。其二,榫卯技术所使用的木材经过了特殊处理,能够发挥出色的抗震、抗压性能,这对现代材料科学中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其三,榫卯技术作为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技术,其可再生、可循环的特性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
榫卯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构成了奇妙的意义系统。榫卯,既可以说是一种自在,也可以说是一种他在。榫卯的自在,既在物质层面上,也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在物质层面上,主要表现在它的反复使用性。比如榫卯茶馆,就是移动茶馆,在各个茶博会使用就特别方便,可以随时拆装,特别具有生态学意义。因为反复拆装的便利与重新组合的可能,如今,各种榫卯小木作在我们周边仍然随处可见。在精神层面上,榫卯可以作为方法论,意味着凡事留有余地,这样的状态能让我们在为人处世上更为谦虚谨慎。
榫卯的他在则更为有趣,成为一种永不止息的“流”(flux)。从他在的视野看,榫卯的精神一直都在大放异彩。榫卯结构概念性的拓展是榫卯结构与不同领域精湛工艺的创新性融合。“榫卯+家具”从榫卯结构的功能化、可视化、实用化、现代化等方面挖掘,使榫卯结构有机融入家具工艺结构中;“榫卯+建筑”则是将榫卯结构与建筑的材料、结构、连接形式、设计、建筑空间、室内景观等相结合进而拓展其各种功能;“榫卯+服装首饰设计”或是从榫卯文化符号与服饰的视觉效果、裁剪拼接方式等融合,或是在首饰设计的结构适用性、文化持续性、潮流趋势等角度探索打造相关产品;“榫卯+文创教育”则是传承传统榫卯结构的特有文化属性,发挥创造性思维,开发寓教于乐的拼装类玩具和文创设计。
知会榫卯的活性传承,守护文化遗产、弘扬工匠精神,既是回归,也是一种再出发。深入探究榫卯结构中蕴含的科技原理与人文智慧,我们的核心目的在于既坚守榫卯结构的传统精髓,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以实现榫卯结构的守正创新。守正,一是榫卯结构之守正,可以参阅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的观点,按照它的文法,即宋代《营造法式》和清代《工程做法则例》,以材为祖,皆是以建筑之某一部位为模数,令所有空间为其倍数或分数,并根据模数等级,等比例伸缩变造。可见,模数是很重要的概念,是保持榫卯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之本。二是榫卯结构的生态意义之守正。作为一种生态友好、低碳环保的构造技术,榫卯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践行绿色生态理念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现代生活中,榫卯结构的运用不仅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更是对未来可持续生活方式的一种积极探索。在创新方面,我们可以着手研究榫卯在各领域、多方面、深层次的创新,区分不同类型的多元主体并分析多元主体对促进榫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影响,将榫卯价值活化拓展到多元主体、动态交互之中,从科技文化创新视角对所涉及的多元主体进行界定,重点关注多元主体背景下的榫卯认知演化规律及其行业交互机理,从榫卯认知角度分析榫卯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榫卯认知的动力学演化推进模型,以榫卯所蕴含的智慧助推文化自信的形成。
文化底蕴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更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仔细品味榫卯物件,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那个时代的生活习俗、艺术造诣皆历历在目。随着时代的更迭,匠人及其精神都留下了历史的见证,既丰富了我们的思想,也启迪着我们的智慧。
(作者系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