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时期,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瓷窑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位于长江上游的邛窑也在南朝开始烧制瓷器。邛窑早期吸收魏晋以来江南地区先进的制瓷技艺,唐宋时期又借鉴北方白瓷、三彩等多种创新技艺,薪火相传长达八百余年,是我国西南地区窑业规模最大、分布范围最广、成就最为突出的古瓷窑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多次考古调查和正式发掘,在邛窑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遗物标本。其中,邛窑十方堂遗址于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正式挂牌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邛窑融合南北技艺之长、汇聚中西文化之精,为中国古代陶瓷技艺的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器西运:汉魏六朝时期江南青瓷为川渝带来了器用风尚。青瓷是汉魏六朝时期南方文化传播的重要物质载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器物风貌。位于川渝地区的重庆、成都、广元、绵阳、雅安等地区都曾出土汉魏六朝时期的江南青瓷,如成都大邑东汉建安元年墓出土有两件汉代青瓷罐,成都双流牧马山出土有东晋青釉鸡首壶等。这一时期,长江水系交通便利,川渝地区安定富庶,一批批精美的江南青瓷溯江而上,成为江南与川渝经济文化交往的最好佐证,同时也促进了江南青瓷技艺向川渝地区的广泛传播,推动了川渝地区早期制瓷业的兴起。
技随器来:隋唐时期邛窑对江南青瓷技艺的吸收。隋唐时期,川渝地区的制瓷业基本源自江南青瓷的工艺体系。造型装饰的模仿、龙窑技术的应用、装烧工艺的革新、化妆土的推广等,是这一时期邛窑吸收江南青瓷技艺的直接体现。在造型装饰方面,隋唐时期的邛窑制品涵盖饮食起居、文玩雅器、建筑构件、礼仪用具等,盘口四系壶、多足砚、褐彩装饰、模印堆贴等器物及工艺手法明显受到汉魏六朝江南青瓷的影响。在窑炉方面,固驿瓦窑山、临邛大渔村、南河十方堂等邛窑遗址都发现有隋唐时期龙窑遗迹。龙窑不仅能节约燃料,还可以均衡窑温、提高品质、增加产量,成为当时川渝地区最先进的陶瓷窑炉。在装烧技术方面,隋唐时期的邛窑已经大量使用垫柱、垫饼、垫圈、支钉等支烧具,十方堂窑址曾出土刻有“贞元六年(790)润”铭文残匣钵,说明最迟至中唐时期,邛窑已经使用先进的匣钵装烧技术。在化妆土方面,隋唐时期的邛窑也已大量采用杂质较少、白度较高的瓷土调和成泥浆,施于质地较为粗糙深暗的坯体表面,起到增白美化的效果。唐五代时期邛窑化妆土的使用已十分普遍,且在川渝地区得到普及推广,使邛窑成为南方地区最早生产白瓷的窑场之一。
交相辉映:唐宋时期邛窑对北方陶瓷技艺的借鉴。邛窑陶瓷业至五代时期达到鼎盛、臻于成熟,而这一时期北方的陶瓷业也在迅速发展。两地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促使制瓷技艺亦多有借鉴。邛窑对北方陶瓷技艺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三彩技术的应用、倒焰式馒头窑的使用等方面。唐代中晚期的邛窑在当时全国“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下另辟蹊径,将胎、釉、彩等多种装饰汇于一体,既生产延续传统的褐彩、绿彩、褐绿双彩等多种釉彩器物,又有融合北方三彩低温釉烧成技术而创制的邛三彩器物。需要说明的是,尽管邛三彩借鉴了北方流行的模印成型技术和三叉支钉裹足支烧技术,但在装饰手法、烧成方式等诸多方面仍延续着邛窑长期形成的技术精髓。这一时期,邛窑还引入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倒焰式馒头窑。烧窑时,火焰自火膛先蹿至窑顶,再倒向窑底,流经坯体,烟气从后墙底部的吸火孔进入烟囱排出。这种窑炉更易控制窑火升温、降温的速度。到了宋代,川渝地区的制瓷业延续了以往兼收并蓄、转化创新的技术特征,其主流技术逐渐向北方的制瓷体系转变,从窑炉、窑具、燃料到产品风格特征,无不受到北方窑场的影响。
贯通丝路:古代邛窑受域外文化的影响。邛窑器物蕴含着诸多域外元素,如早在隋代就出现的彩绘连珠纹、圈带纹,多呈一字形、圆弧形或S形排列。这类装饰纹样最早见于古波斯地区,萨珊王朝就曾广泛使用,多用来象征太阳,后来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在唐代川渝地区外销的蜀锦上亦能见到。除此之外,璎珞纹、三彩竖条纹、三彩几何纹、点彩写意葡萄纹等纹样,则均带有明显的阿拉伯地区风格。邛窑大量的仿金银器产品,如细高足杯、海棠式杯、折腹单耳杯等,都是对西亚地区金银器的模仿。源自印度佛教的净瓶、仿自西域银瓶的绳纹高执壶等器形,邛窑均有生产。胡人形象在邛窑器物中亦有反映,如头戴尖帽、高鼻梁、深凹目、络腮胡、身着长袍、束腰带、脚穿尖靴的胡人俑,参照胡人头部形象制作的胡人埙,手抱犀角造型的胡人抱角杯等。
邛窑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烧造时间最长、窑业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古瓷窑场,呈现出对南北多地制瓷技艺的融合性以及对域外文化的吸纳性特征,同时保持自身的材料与技术特性,最终表现为融合南北技艺之长、汇聚中西文化之粹的瓷器烧制特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邛窑正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契机,向全世界推介展示富有川渝特色的陶瓷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增光添彩。
(作者系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景德镇市市场监督管理综合检验检测中心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