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貘尊

2024-02-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青铜貘尊1975年4月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二号墓,器型似羊非羊,似猪非猪,体态肥满,大圆耳,两目圆睁,长吻前伸,腹部微垂,四个兽蹄样的足较短,尾巴短小卷曲,器体中空,背部开方口,上有四角椭圆方盖。盖上立一虎,虎头前伸,双目直视。两耳、两肩胛和后臀上均饰圆涡形卷曲兽体纹。

  貘尊通高20.1厘米,长34厘米,腹深10厘米,重3.16千克,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貘尊出土时同一铜盘相配,应是一套盥洗器,而不是酒樽。考古学家对此器的定名一直把握不准,初时因观其似羊,故起名“羊尊”,并一直延续此称谓,一些出版物上也都采用此名。直到1993年春,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到宝鸡考察,经过仔细观察、反复琢磨,认为还是定名为“貘尊”好。此后,有关青铜器的书如《中国青铜器》《中国青铜器全集》等都采用此说。

  貘尊器体中空,背部开方口,口上还有一盖。盖钮铸一立虎,盖后和器身铸有小环,“8”形链使器盖相连,可以启闭,不相脱离。后臀和前胛饰有双体凤鸟组成的圆花纹,盖内铸有两行八字铭文:“伯乍井姬用盂”。出土时,附耳铜盘倒扣,压在貘尊之上,推测下葬时貘尊应置于铜盘之内,貘尊和盘相配。貘尊是伯正妻井姬墓内陪葬品,同墓出土各类青铜器23件。除一件双环器为伯自作用器外,其余均为井姬所作器物。

  青铜尊为商周时代大中型盛酒器和礼器。古书上说其“为器虽小,而在礼实大”。可见,尊在古时候的地位之高、意义之重大。尊流行于商周时期,春秋后期偶有所见。以动物为造型制作的青铜尊,统称“鸟兽尊”,至今已发现的包括牛尊、羊尊、豕尊、驹尊、鱼尊、兔尊、象尊、虎尊、鸟尊等。鸟兽尊多在器物背部或颈后开口盛酒,或有盖或敞口,多不设流口。

  金文中已出现“貘”字。丁山认为,邲其卣的“亚”字中动物形象,从犬,从日在茻中,当是獏字。曾侯乙墓简中也出了“貘”字,整理者提出,简文“貘”所从“豸”旁,“原文均写作‘鼠’。古代‘豸’‘鼠’二形旁往往混用”,“‘貘’字亦见于包山简和望山简”。除宝鸡茹家庄出土的青铜貘尊外,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倗国墓地也出土过青铜貘尊。此外,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和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也收藏有青铜貘尊。

  貘是一种哺乳动物,分布于亚洲的马来西亚、苏门答腊、泰国,以及中美洲、南美洲,其体形略似犀,但较矮小,体长一般1.8—2.6米,尾很短,仅5—10厘米。鼻端无角,向前突出很长,能自由伸缩。貘一般栖息在热带密林多水的地方,主食嫩树叶,善游泳,遇惊即逃入水中。

  现在,我国已没有貘的踪迹,但在古代是否存在过貘这种动物呢?古生物学家杨钟健与地质学家刘东生早年曾对安阳殷墟出土的兽骨进行科学鉴定,结果显示除牛、马、羊、犬等四种家畜外,还鉴定出虎、狐、狸、熊、豹、猫、兔、犀牛、象、猴、鹿等多种动物骨骼,并发现了貘的左右下颚骨。由于发现数量较少,尚不能确定是本地所生,还是外来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时确有貘这种动物存在。

  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认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间,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各地的月平均温度及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据此推知,商周时期,陕西、河南、湖北一带比较炎热潮湿,森林茂密,水草丰美,自然环境适合热带动物生活,当时有貘存在是可能的。

  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江村东部的汉文帝霸陵发掘有23座动物殉葬坑,发现了马来貘、印度野牛、牦牛、羚牛等40种动物骨骸。这些青铜貘尊的出土,以及貘骨骼的多次发现,说明商周时期的陕西、山西一带曾是貘的栖息地。

  (作者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杨阳(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