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洪流中,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锻造具有独立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刘六生教授领衔团队积十七年研究生教学之功、融深厚科研实践之力,2023年于科学出版社推出的学术力作《教育研究与设计——实证研究方法实务》,正是回应这一时代命题的匠心之作。这部脱胎于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的著作,以其系统性、前沿性与实践性的鲜明特质,为我国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与方法论指引。
扎根教学实践,构建系统化的科研能力培养体系
该书非空中楼阁,其根基深植于刘六生教授长期耕耘的《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丰富教学经验,以及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与8项省级课题的扎实研究实践。这种“教学—科研”的深度互哺,使得著作超越了传统教材的知识罗列,构建了一个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的科研能力培养体系。
一是思维逻辑先行。著作开宗明义强调“教育科研思维的逻辑性”,将方法论层面的深刻理解置于首位。它引导研究生超越具体技术操作的局限,从认识论高度把握实证研究的精髓,理解“为何研究”比“如何研究”更为根本。这种对研究思维逻辑性的淬炼,是孕育创新火种的关键土壤。
二是“方法论—应用”双轨并重。著作精妙地将方法论指导与实际应用操作紧密结合。在清晰阐释量化与质性研究设计原理、抽样逻辑、测量操作化、数据分析技术等核心环节的同时,尤为强调引导研究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释或解决问题”的完整研究链条进行实操训练。精心设计的课后微型研究项目,为研究生提供了“做中学”的宝贵平台,促使知识内化、能力提升与反思意识养成,最终指向“教育研究水平三重境界”这一科研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这种设计契合研究生能力成长的认知规律,有效弥合了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之间的鸿沟。
内容结构完整,彰显实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前沿性
该书内容架构宏大而缜密,分为“教育研究导论”、“教育量化研究”与“教育质性研究”三大模块,共计十九章,覆盖了教育实证研究从入门到精进的全过程。
导论奠基。第一模块“教育研究导论”从认识教育科研本质出发,系统阐述如何敏锐把握真问题、规范申报课题、严谨开展研究、合理运用基本方法直至有效呈现科研成果。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为研究生步入科研殿堂铺设了坚实的认知基础与规范意识。
量化研究精解。第二模块“教育量化研究”深入剖析了实验设计、问卷调查等主要量化范式,清晰拆解了研究内容设计、程序执行、概念操作化与测量、科学抽样、数据分析(涵盖描述统计、推论统计基础)等关键技术与步骤,并贴心地介绍了重要的教育研究数据库资源。内容严谨规范,体现了实证研究的科学精神,为研究生从事基于数据的教育规律探索提供了可靠工具包。
质性研究深探。第三模块“教育质性研究”不仅系统概述了扎根理论、行动研究等主流质性研究方法,更细致展现了从数据收集(观察、访谈等)到数据分析(编码、主题提炼等)的全过程,并专门探讨了质性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伦理道德、信效度保障以及研究报告撰写规范。该模块内容充实,反映了当前教育质性研究的前沿进展与实践智慧,有效弥补了同类教材中质性研究部分常显薄弱的不足。
由此,三大模块层次递进、内容互补,共同构成了一个理解全面、操作性强、紧贴学术前沿的教育实证研究方法知识体系,充分体现了著作编撰者对“教育科研的前沿性和层次性”的深刻把握。
源于深厚积累,服务学者成长,贡献学术新知
该书的诞生并非偶然,它深深植根于团队深厚的科研积淀。作为阶段性成果之一的《省域高等教育结构合理性评价研究》荣膺教育部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正是团队科研实力与该书方法论指导有效性的有力佐证。可以说,《教育研究与设计——实证研究方法实务》是刘六生团队长期深耕教育科研沃土、精研方法与方法论后结出的综合性学术硕果。其价值不仅体现在作为优质教程服务于“教育类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硕博同学”的系统方法学习上,更体现在:
赋能中青年社科研究者:该书结构清晰、阐释透彻、案例翔实,为中青年学者快速掌握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升研究设计严谨性与成果质量提供了高效指引,助力其学术成长与创新突破。
启迪学术元研究:该书对方法本身的系统梳理、比较与反思,以及对研究伦理、信效度等深层问题的探讨,为专业研究人员进行关于“研究之研究”的元思考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坐标,有助于推动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深化与发展。
契合高校发展需求:新时代,在各级各类高校奋力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化有组织科研的背景下,该书对系统提升研究生及中青年学者的实证研究能力,产出更多立足区域实践、服务地方乃至国家战略需求的扎实科研成果,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与繁荣注入方法论动力。
总之,《教育研究与设计——实证研究方法实务》是一部融学术性、系统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优秀学术成果。它根植中国教育研究实践,着眼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以清晰的结构、前沿的内容和强调实操的理念,为研究生及中青年学者铺设了一条从掌握规范研究方法到孕育独立科研创新能力的坚实路径。其出版不仅是对《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建设的重要贡献,更是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有力工具。相信此书的广泛传播与应用,必将对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可为师范院校持续产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石。
(作者系温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