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面育人的课堂教学变革

2023-07-21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年7月21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伴随知识经济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在世界基础教育改革中正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课堂革命”。当前,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推动下,我国教育进入了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创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课堂教学形态,将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推进“课堂革命”,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已成为我国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国、增强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发展能力的时代呼唤和必然选择。

  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认清“课堂革命”的根本方向

  正确把握“课堂革命”方向,必须尊重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即教育必须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促进个体潜能的全面充分发展。因此,确立“课堂革命”的推进方向,就是要正确认识当前时代背景下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教育与个人发展需要的内在关系。

  从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来看,“课堂革命”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复杂社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方面,随着“第三次浪潮”的急剧加速,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新兴文明时代。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解决新矛盾的新时代。面对人类社会和中国发展的新背景,推动“课堂革命”必须着眼新时代的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培养能够从容应对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且变化急剧加速的未来社会发展挑战、能够真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从教育与个人发展需要来看,“课堂革命”是为了促进每个具有独特生命潜能的学生实现全面、自由而又充分的发展。杜威曾说,由于种种不恰当的和反常的教学工作,造成了学生在校时的生命浪费和未来发展潜能的浪费。这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仍然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促进所有个体生命潜能的充分发展,既是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教育理想,更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所能展现出来的根本优势。推动“课堂革命”,必须着力解决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命潜能的严重浪费问题,不断创造性促进每个学生独特生命潜能的充分发展和完善。

  创生课堂新形态:把握“课堂革命”的基本内涵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课堂是人类为适应变化的社会发展需要而创造出来以更好实现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一个微观社会系统。这个微观社会系统由时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等基本要素构成,在不同历史阶段,由于不同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发展需要,它呈现出与宏观社会系统相适应的不同形态特征。

  一般认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形态经历了采集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时代变迁,课堂教学的形态也随之不断变化着。在信息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当前的人类社会正急速迈向后工业文明时代,伴随近代工业社会发展需要建立起来的传统教学形态已难以满足全体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的新需求,难以培养学生面对复杂社会生活发展的新能力,必须对其进行革新改造,不断创造形成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课堂教学新形态。

  第一,树立新使命,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教。推动“课堂革命”,归根结底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社会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即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具有目标指向上的鲜明时代性、表现形态上的整体综合性、现实功能上的广泛迁移性以及内涵意蕴上的持续发展性特征,已成为世界主要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教育改革的共识性追求。在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必须通过“课堂革命”为所有学生提供能够发展核心素养的高品质学习机会,实现课堂教学中的人人成长。

  第二,解决新矛盾,实现知识学习与儿童成长的和谐统一。班级授课制度的普及,为所有儿童提供了接触和参与知识学习的教育机会,但发展至今,由于知识学习与儿童生活的持续隔离,越来越多的知识学习成为儿童生命成长中的“不可承受之重”。推动“课堂革命”,需要直面教学中的这个基本矛盾,一方面通过改革努力促进知识学习与儿童生活经验的沟通融合,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创造性设计为学生创造知行合一的有意义学习经历,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真正获得主动健康的成长。

  第三,构建新系统,培育面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新形态。“课堂革命”是一种面向未来,不断改造旧形态、建立课堂新形态的创造性转变过程。具体来讲,它包括对课堂教学价值、课堂教学认识、课堂教学关系、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媒介以及课堂教学评价等关键要素的系统反思和要素关系的结构性重塑。由此,通过具体的教学改革逐渐培育与未来社会发展相协调、相匹配和相促进的新型教学实践形态。

  智慧设计深度学习:探索“课堂革命”的实践路径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课堂革命”就是一项为更好培养时代新人而开展的“社会实验”。这项实验必将是艰巨、复杂而又漫长的,对中国未来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必须依靠系统的智慧设计并在反思性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推进“课堂革命”,需要创造性地设计富有意义的深度学习环境,从课堂教学实施的微观、中观、宏观三个不同层面协同推进,逐渐实现传统课堂教学形态的革新与升级。

  其一,将教室作为“小课堂”,以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变革推动微观层面学习环境的“教学革命”。撬动“课堂革命”的教学设计需要实现四个根本转向,具体包括:创新教学设计单位,从零敲碎打的“单课时”设计转向系统连贯的“单元整体”设计;创新教学设计模式,从基本遵照教师教导思路筹划的刚性化、正向预设模式转向充分尊重学生学习思路的弹性化、逆向推衍模式;创新教学内容设计,从注重对零散庞杂的事实性知识的全面覆盖转向对体现学科专家思维、具有生活价值的“大概念”的深入理解;创新教学设计重心,从习惯性重视对考试知识的精心讲解和反复训练转向重点思考如何有效开发、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对其学习质量展开真实有效的表现性评价。

  其二,将学校视为“中课堂”,以学习文化设计的创新性变革推动中观层面学习环境的“学校革命”。学校是扩大了的教室,其中的班级生活、社团活动、日常管理等都是影响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推动“课堂革命”,需要突破局限于变革教室内学习的思维定式,学会从学校层面系统思考、创造性设计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学习文化。这就需要通过明晰学校发展文化理念、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促进教师集体研修和完善内部治理制度等方式整体性推进学校内的教学变革,使学校真正成为所有学生真实、快乐、高效而有深度地学习的生命成长空间。

  其三,将直接影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社区(当前可先考虑以县区为单位)视为“大课堂”,以支持优质教学为目标的系统政策设计创新推动宏观层面学习环境的“教育革命”。课堂是小社会,社会是大课堂。推动“课堂革命”,需要我们以教育的眼光全面审视社区中的所有社会人员、机构和场所,通过创新区域内的教育政策设计,将其转化为学校实现优质教学的重要支撑,不断凝聚社会教育合力,使越来越多的社区逐渐成为能够支撑所有学生开展泛在、自由而且富有挑战性学习的“大课堂”。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要推动我国成为一个学习大国并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意味着,各地和各校必须以更加丰富开阔的视野,从以上三个层面协同推进“课堂革命”。当然,真实而有意义的“课堂革命”需要从一间又一间教室中所发生的静悄悄的学习革命开始。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2021年度项目“促进‘大概念’理解的教学创新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GYJ2021043]的研究成果)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