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敏所著《教育异化现象的人学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8月版)是一部兼具深厚理论根基与宏阔研究视野的学术著作。该论著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理论基石,系统融合多学科理论资源,聚焦教育活动中“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命题展开系统性、建设性探讨,不仅为当代教育研究提供了关键的理论创新方向,更沉淀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实践启示。
在理论整合与分析框架的构建上,论著展现出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与较强的科研能力。其通过阐述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韦伯理性分析、福柯权力机制理论与罗尔斯的正义原则,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搭建起立体化的分析框架,层层递进地剖析了教育现象的复杂本质。在宏观层面,论著明确指出教育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多重功能及其内在张力;在中观层面,论著深入剖析了教育资源分配机制的运行逻辑及其对社会阶层流动的深层影响;在微观层面,则细致解构学校场域中的主体建构与关系互动。整个分析框架逻辑严密、视角多元,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复杂教育问题的准确把握。其中,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论著在理论层面的重要突破为教育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思想活力。一方面,其创造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应用边界,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与教育的发展实践深度结合,清晰揭示出教育过程中“人的本质”——人的自由、人的发展、人的主体性等——的实现条件与现实挑战;另一方面,论著始终恪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科学把握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性特征与内在运行的规律性,为理解教育的现代性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著进一步提出了系统可行的教育重构路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导向,构建起涵盖价值重塑、制度优化、实践转型与本体回归“四位一体”的教育生态体系。其中,“价值重塑”旨在扭转功利化教育取向,回归育人本质;“制度优化”聚焦教育资源分配、评价体系等制度设计的公平性与科学性;“实践转型”强调了课堂教学、校园管理的人性化改革;“本体回归”则指向学生个体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这一路径方案既具有哲学高度,又关注实践可行性,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学术特色。
综上,《教育异化现象的人学探究》是一部结构严谨、见解深刻、创新性突出的学术佳作。该书凭借跨学科理论视野、对经典学说的创新性发展及批判与建构并重的学术取向,不仅帮助读者深度理解教育的本质与功能,更对推动教育实践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为中国教育理论实践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与路径参考。
(作者系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