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话语体系的生命力,指具有原创性、辐射性、认同性、持久性、科学性和经典性的教育学话语,其生命力在话语缘起、话语构成、话语性质、实践辐射、历史过程、空间广度上具有独特表征,中国教育学话语面临着能引领世界教育话语的理论主张较少、能被外国学者翻译引证的当代教育话语较少和值得他者学习的教育话语较少的困境。
提升教育学话语体系生命力的突破之路,应当弘扬求理学统、增强实证研究,并在教育实践中促进求理与实证相结合。
何谓教育学话语体系的生命力?
生命力指生命所具有的强大、持久、顽强的存在与发展能力。教育学话语体系生命力指具有原创性、辐射性、认同性、持久性、科学性和经典性的教育学话语。就整体而言,作为思维的对象化产物,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学话语可能与科学家的理论创新、艺术家绘画或音乐作品创作一样,其生命力表征可概括如下:
在话语缘起上,具有深厚的实践根基或坚实的理论基础,不是迁移、贩运而来,而是在实践中生长或学科深化发展中生长起来的话语。
在话语构成上,学理思考或研究达到了一种境界,即研究达到了一种深度、难度和高度,令同时代人无法企及,虽不完善但一定深刻。具有独到的理论范畴和经典概念,能成为教育理论体系的新元素、新原理或新知识。
在话语性质上,理论本身个性鲜明,没有迁移、改造和重组的影子。具有元层次性,即原初、原创的基础性和独到、独立性,是一种引领性的主张和观点。
在实践辐射上,其表达的精神实质与教育研究、教育实践需要具有更多的融洽衔接性,能被教育实践者在广大的范围里认同、复制或应用。
在历史过程上,具有时代的标志性和存在能力的持久性。成为一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主张,或成为一个时代理论研究巅峰的分野和标志,具有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的持久力量,这种影响不是持久的批判对象、后果恶劣的误导,而是正向的、积极的指导性或效仿性。
在空间广度上,能引起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活动实践者两大主体的共同关注,能引起国内与国外同行的共同关注。
教育学话语的现状如何?
中国是个教育人口大国,但不是教育名家生产大国,能引起世界教育界关注的著名学者仍较少;中国是个教育产品生产大国,但不是教育精品创造大国,能引领世界教育话语的理论主张较少;中国是个外国教育话语引进大国,但不是本土化教育话语输出大国,能被外国学者翻译、引证的当代教育话语较少;中国是积极学习他者教育话语的大国,但不是被他者学习的大国,值得他者学习的教育话语较少。更具体地体现为:数量上的繁荣与质量上的贫困;领域内的繁荣与领域外的贫困;境域内的繁荣与境域外的贫困;实践上的繁荣与理论上的贫困。
提升教育学话语体系生命力的突破之路
弘扬求理学统。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进行一种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与体力的活动。多年来,无数教育学人前赴后继,发扬求理学统,为探究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架构其理论体系、形成共理性策略等进行着不懈的研究,提高学科科学化的质量与水平。理的来源有二:一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深耕精耕一流经典、一流杂志、一级(一手)文献;二是毛泽东的实践之路,通过读典和走入实际相结合,改善教育学人的现状。
增强实证研究。理论的价值显而易见,求理的目的是建构理论,通过加强实证研究,既可生成高质量的学术话语,又可强化理论的科学性,但需避免有实无理、内容无论、矫枉过正的做法。
走入教育实践:求理与实证相结合。实践是生成着的理论。形成理论的路线通常有二:一是亚里士多德《工具论》的演绎方法,即著名的三段论。演绎法是建立在命题和概念之上的,概念是对现实事物的抽象,所以基于命题和概念的推理并不可靠。二是培根《新工具论》的归纳方法,即通过大量实验而获得结论的方法。培根开启了西方实验科学的先河,影响至今,实验是几乎所有科学都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
古往今来,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具有穿越时空和时代的巨大生命力,原因在于:他们是与众不同的天才和伟人,有独到的眼光、深刻的思维、高度的抽象概括能力;一辈子工作在学校现场,有丰富、成功的教育实践;理论来自实践,并在与实践的结合中有效地指导实践;理论揭示并反映规律,提升了理论的普适性。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本文系作者在第一届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行知教育学术论坛上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晏清/整理)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