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深刻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直面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要害,揭示出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深刻认识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必须树立辩证思维、运用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一、教育事业既是国之大计也是民生之本,必须善于从国家利益大政治上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
  教育既是治国理政的大事,也是教化百姓、培植民力的要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基本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理想。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中国走向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和民生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教育事业兼具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双重属性,囿于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战略考量和经济考量的差异,教育在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满足民生改善需求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和不适应之处。例如,教育的国家属性强调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人才,而民生属性则更关注个人就业和家庭利益。国家需要确保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为所有公民提供基本的教育服务;而个人和家庭则希望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生活质量。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就要求我们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之间的关系,善于从国家利益大政治上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更加兼顾好国家所要和民生所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又与千家万户的生活密切相连。教育属性的特质,客观上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教育强国的主攻方向和战略布局,既要着眼于国家战略进行谋篇布局、整体筹划,又要从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出发,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渴盼。这就必须要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中心任务,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系统中把握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关系。要把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要清晰把握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供需错位等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要着眼国家需要、人民期盼,充分发挥教育的战略先导作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要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使命和定位,树立新时代大教育观、大就业观,跳出教育看就业、立足全局看就业、着眼长远看就业。
  二、教育事业既要传承知识也要服务社会,必须善于从经济社会发展大民生上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
  古人认为,老师的使命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是说,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授知识和文化,同时更要进行解释疑惑、人格塑造和价值引领。因此,当代教育事业所承担的使命,除了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之外,更要注重身心发展和社会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着力在增强青少年知识见识和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切实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形成了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领域的“四为服务”,坚持科技领域的“四个面向”,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长,对高质量教育体系及其附着社会功能的预期不断增强。处理好教育领域的民生难题,需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本质及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树立辩证思维、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之间的关系,善于从经济社会发展大民生上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
  为了协调发挥好教育的知识传承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破除制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民生难题,我们要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要处理好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的关系,在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满足社会需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供需适配。要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教育生态和秩序。
  三、教育事业既要立足国内也要放眼国际,必须善于从国际交流互鉴大战略上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
  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时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注重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4年发布的新一轮教育强国指数测算结果,与2022年度相比,中国在全球的位次上升2位,居第二十一位,是2012年以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目前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区域差异大,西方仍然保持领先。为了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强国,有力回应中外教育资源“孰优孰劣”的舆论争议,我们需要坚持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处理好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重大关系,善于从国际交流互鉴大战略上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
  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和中国的实际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教育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办好中国的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必须根据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必须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纪志耿,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张艳,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