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外语学习者数字素养培养中的融合路径

2025-09-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前沿的技术成果之一,正以其独特的内容生成能力和智能交互方式彻底重塑外语教学的格局。近年来,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自动生成文本、图像、音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个性化、交互式学习资源和平台。它不仅能够通过定制化资源的生成、实时反馈机制以及多模态学习体验,丰富学习内容和信息处理手段,而且在促进学习者主动搜索、知识构建和跨文化交流方面展现出巨大优势。通过人工智能平台,学生可以在动态生成的个性化学习材料中不断优化语言表达,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实时纠错、多版本润色等功能也为口语、写作等语言技能的迭代提升提供了坚实支撑。正因如此,人工智能不仅成为提升外语学习效率的利器,更为培养适应数字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跨文化人才提供了新路径。

  人工智能在外语学习者数字素养培养中的作用机制

  数字素养涵盖信息获取、处理、甄别、创造及协作等多维度能力,人工智能通过技术赋能,从资源供给、信息交互、思维训练三个层面推动学习者数字素养的系统性提升。

  拓宽数字信息获取与自主学习渠道。传统外语学习模式常受限于资源的匮乏与形式的单一,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突破这一瓶颈的新路径。其根本在于智能化、个性化的定制内容生成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外语学习资源的获取方式。相较于被动接受预先设定的有限材料,学习者现在能够主动明确需求,并即时获得高度匹配其学习目标(如应试备考、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或日常语言积累)的数字化资源。例如,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学习者可通过精准输入指令(如“生成符合TEM-4考试标准的语法专项练习,需包含高频词组与典型句型”),直接获取结构严谨、内容聚焦的数字习题集;或要求生成特定领域的学术阅读材料(如“提供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英文文献综述摘要,附带关键术语注释”),从而高效获得适配其认知水平和研究兴趣的定制化内容。对于基础外语学习者,输入“归纳总结法语直陈式现在时的动词变位规则及常见例外”等清晰指令,可迅速获得系统化的知识梳理。这种“按需生成”模式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渠道,更促使外语学习者主动明确需求、优化检索指令。通过反复尝试与反馈调整,学习者逐步发展出更精准、更高效的数字信息检索与筛选能力。因此,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资源提供者”,更扮演着“能力培养催化剂”的角色,为外语学习形成可持续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化数字信息处理与转化能力。人工智能支持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内容的生成与交互,为学习者提供沉浸式数字信息处理场景,推动其从“单一文本理解”向“多模态转化”升级。以英美文学研习为例,在学习《格列佛游记》飞岛国章节时,外语学习者借助人工智能平台生成“飞岛国”的视觉化图谱(如悬浮岛机械结构剖面图、居民生活),将抽象晦涩文本转化为视觉信息,通过人工智能分析飞岛运行机制,生成包含物理学原理隐喻(磁悬浮反讽启蒙时期科学狂想)的批判性分析文本;调用讯飞星火的语音合成功能,创建国王与科学家辩论的声景叙事(如用变声音频模拟权贵腔调与学者的焦虑)。因此,人工智能在多模态学习中的作用,远不止于提供新颖有趣的学习材料,它通过创造整合多种信息形式的任务环境,迫使学习者跳出单一文本的局限,在实践中锻炼如何高效处理、关联、转化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这种能力为外语学习者应对现实世界中复杂的多语言、多模态交流场景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培养现代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

  驱动数字信息甄别与批判性思维发展。人工智能生成的数字内容可能存在偏差,但这一特性可被转化为思维训练的契机,通过智能反馈机制引导学习者主动验证信息,提升批判性思维与信息甄别能力。以口语表达为例,平台能够在学习者与人工智能进行对话时实时纠正发音和语法错误,同时推荐更高级、更专业的表达方式,有效推动学习者口语水平的提升。在写作训练中,人工智能平台能够对作文进行多版本润色,帮助外语学习者从初级表达逐步过渡到学术化表达,使他们在反复对比和修正中不断激发出新的写作思路和语言风格,从而促进写作能力的阶梯式发展。当人工智能生成关于“某国礼仪习俗”的图像或文本时,学习者可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必应、谷歌等搜索引擎进行交叉验证,或借助通义千问等工具生成“该习俗历史渊源”等补充材料,进而深入对比分析信息之间的一致性。尤为关键的是,人工智能平台所提供的实时纠错功能,将学习者置于“接收反馈—主动验证—修正认知”的动态循环中,使其得以在实践中锤炼对数字信息进行理性判断的核心能力。

  人工智能赋能外语学习者数字素养培养的融合路径

  基于上述作用机制,结合外语学习场景,可通过以下策略推动GAI与数字素养培养的深度融合,实现实践层面的落地。

  构建需求到应用的资源自主生成闭环,提升自主数字资源开发能力。首先,引导学习者根据具体学习阶段(如初级词汇积累、高级学术写作)明确自身数字资源需求,例如,引导学习者“生成3篇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同难度的英文短文”“制作包含10个商务英语俚语的音频解释”。其次,系统训练学习者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进阶指令技巧,如通过“请用雅思写作评分标准生成议论文范文,并标注逻辑衔接词”等精准指令,提升资源生成的针对性,保证数字资源的高质量。最后,设计任务引导学习者将人工智能生成的资源有效转化为个性化学习成果,例如,将人工智能生成的对话脚本改编为配音视频,或把词汇表转化为交互式在线测试。这一系列实践不仅能深化学习者对数字资源的理解,更能在创作中切实提升资源的应用能力。

  设计多模态学习任务,强化跨形式数字信息处理能力。鼓励外语学习者进行多模态内容创作,通过人工智能工具设计“文本—图像—音频”转化任务,例如让学习者用人工智能工具生成“中国传统节日”的英文故事,再通过“稳定扩散”模型生成对应场景图像,最后用人工智能配音工具制作英文解说音频,在信息转化过程中掌握数字信息的处理。同时,开发沉浸式虚拟交互场景也是关键,例如利用人工智能生成虚拟跨文化交流场景,提供文本提示、语音互动、视频背景等多模态支持,引导学习者在听、说、读、写、看的多感官联动中,有效培养学习者在复杂数字环境中实时处理多源信息的能力,最终实现数字素养的全面提升。

  形成查证到修正的应用习惯,培养数字信息甄别与批判能力。建立针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多源验证流程,例如当人工智能生成某国文化习俗的描述时,要求学习者通过权威数据库、跨文化研究文献等验证信息,并用表格对比人工智能内容与权威来源的差异。设计反思性任务,如让学习者分析“人工智能翻译的中国谚语是否丢失文化内涵”“生成的国际新闻摘要是否存在立场偏向”,并通过AI工具生成补充分析(如“该谚语的文化背景解释”),在对比中深化对数字信息局限性的认知。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重塑外语教育生态,通过三大路径赋能学习者数字素养提升:智能算法精准匹配个体需求,动态生成差异化学习资源,助力学生构建自主信息处理能力;多模态交互技术打通文本、图像、音频的转换壁垒,培养跨媒介信息整合能力;人机协作模式激发深度思考,在交互中强化信息甄别与批判性思维。未来,教育者需构建“需求—生成—验证”的闭环机制,设计融合创造力的多模态任务,引导形成“质疑—查证—修正”的思维习惯。这种技术赋能不是替代人类智慧,而是为外语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既保持语言学习的文化温度,又赋予其数字时代的理性锋芒。当教育创新与技术创新同频共振,我们正在培养的不仅是语言使用者,更是具备数字素养的跨文化沟通者,这正是智能时代外语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

  【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文科背景下河南高校英语教育改革的跨学科转向研究”(2023YB0011)阶段性成果】

  (尚亚博,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郑州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员;齐琪,郑州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编辑:方鸿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