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浸润视角下艺术院校通识课程教学创新

2025-09-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我国高校美育工作正从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逐步拓展为更加注重学生审美体验、人格涵养与文化素养提升的新阶段。在艺术院校,专业课程往往承担着培养技能技艺的直接任务,而通识教育则被赋予拓展视野、滋养人文精神的重要职责。在此背景下,探索如何在通识教育中有效融入美育理念,使其与专业学习形成互为托举的关系,引导学生在知识、审美与精神层面实现全方位成长,已成为推动艺术院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美育浸润与艺术院校通识课程的特性

  美育浸润是指在教育全过程中,通过课程教学、校园文化、艺术实践、环境营造等手段,系统而有机地将美育价值和内容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审美熏陶、情感陶冶和人格涵养。与传统美育相比,“浸润”更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潜移默化性,强调非强制、非灌输的审美影响力;二是全方位渗透性,打破学科边界,将美育元素嵌入课程、活动、环境、管理等多个领域;三是持续性影响,通过反复熏陶,积累学生内在审美习惯和价值认同。这种育人方式,不是将美育作为“锦上添花”的点缀,而是转化为一种深层次的教育哲学与教学策略,尤其契合新时代关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

  通识教育是一种超越专业界限的教育形态,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批判思维与人文精神。在艺术院校,通识课程被赋予拓展艺术视野、滋养审美情怀、提升文化理解力的多重功能。相较于综合类高校,艺术院校的通识课程具有以下特殊性:课程关联性强,学生专业学习对审美、文化理解有较高要求,通识课程需与专业形成呼应;学生感知能力敏锐,艺术类学生对感性、形象、情感体验等维度尤为敏感,通识课程更需注重审美体验;育人功能更复杂,通识课程不仅是补充知识,更是构建审美认知结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信仰的重要场域。然而,当前艺术院校通识课程仍存在系统性不强、缺乏整合设计、教学手段传统等问题,亟须从“美育浸润”角度加以重构与优化。

  从本质上看,通识教育追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想,而美育则关注人的审美能力与精神境界的提升,二者在目标层面高度一致。美育的审美性、体验性、人文性特征,与通识课程的跨学科性、整体性、综合性高度契合。美育浸润可为通识课程注入情感温度与审美张力,通识课程则为美育提供广阔的知识空间与文化语境,实现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

  二、美育浸润在艺术院校通识课程教学中的价值意蕴

  在艺术院校通识教育体系中引入美育浸润理念,不仅是课程职能的拓展,更是对教育整体结构与育人逻辑的系统再造。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到校园文化生成,美育浸润展现出多维联动的深层价值。

  滋养学生文化生命的核心育人价值。当前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在价值观、审美力与文化理解上的全面发展。艺术类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敏锐性,但若缺乏系统的通识课程支撑,艺术修养易陷入技巧化与形式化的局限。将美育理念融入通识课程,能够使文学、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成为引发审美思考与文化自省的触发器,促使学生建构起更为深厚的艺术认知根基与人文判断能力。通过美育的持续性熏陶,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从“艺术技能学习者”到“审美文化主体”的身份转化。他们不再仅仅是掌握技巧的实践者,而是具备表达情感、承担文化使命的创造者。这一育人价值,不只是能力训练,更关乎价值引领与精神唤醒。

  激活教师跨界教学的内驱发展价值。美育的推进对教师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成长契机。通识课程中引入美育维度,推动教师打破原有学科思维定势,重构知识体系与教学方法。无论是人文学科的教师引入艺术元素,还是专业课教师注重文化阐释,都对教学能力、审美素养及课程设计提出更高要求。这种跨界整合不仅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也有助于建立起以审美为内核的教学共同体。一些高校已通过设立教学融合平台、举办跨专业工作坊等方式,引导教师展开教学协同,拓展美育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教师在此过程中,不仅深化了自身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也实现了知识、情感与审美的整合性提升。

  构建校园生态美学的文化生成价值。美育的最终落点是文化生态的塑造。在艺术院校,通识课程既承载知识功能,也构成审美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通过课程内容的审美化表达、学习空间的美学化布置以及学生主体性的创意激发,学校可逐步构建起充满文化张力与审美温度的校园生态。这类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内容层面,课程设计应体现价值引导与审美启发的统一;空间层面,教学环境应呈现艺术与功能的融合;制度层面,评价机制与课程管理需鼓励美育逻辑的深入嵌入。通识课程一旦与校园文化建设协同发力,不仅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更有助于形成人人参与、处处育人的艺术化教育氛围。

  三、美育浸润视角下艺术院校通识课程教学创新路径

  优化课程体系。艺术院校通识教育需突破传统学科分立框架,构建“艺术素养—人文精神—科学思维”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美育浸润贯穿教育教学全环节。深入挖掘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等课程的美育价值,通过艺术作品解析、审美案例研讨、跨学科创作实践等方式,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深度联结。例如在自然科学课程中融入科学史与艺术表达的关联分析,在哲学课程中结合艺术创作探讨美学命题,这种设计既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又能深化专业认知,最终形成知识积累、审美提升与精神成长的协同效应,为艺术人才培养注入更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创新动能。

  创新教学方式。艺术院校应积极拓展教学场景,将博物馆、音乐厅、艺术工坊与数字化虚拟环境有机融合,创设沉浸式学习生态。通过情境化教学设计,如浙江音乐学院“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将课堂搬进音乐博物馆,让学生亲手演奏甘美兰乐器,在真实文化语境中感知音乐背后的民族精神,这种身体参与和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感官体验与文化认知。合作式探究活动进一步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跨文化调研或创作项目,既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又深化对艺术本质的理解。这种开放多维的学习空间构建,突破了传统课堂的物理边界,使知识获取、审美体验与文化实践形成有机闭环,为艺术人才培养注入更具生命力的创新动能,同时也为美育浸润行动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本。

  改进评价机制。艺术院校教育评价改革需突破单一量化考核的局限,构建多维评价体系。艺术院校可建立学习档案,系统记录学生创作历程、审美感悟与文化思考,通过作品集呈现个体成长轨迹;结合课堂观察记录,捕捉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思维闪光点。同时引入自评与同伴互评机制,如浙江音乐学院“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中,学生通过演奏甘美兰乐器后的反思日志,以及小组互评时的多元视角碰撞,不仅深化了文化理解,更培养了自我认知与批判性思维。这种评价改革使考核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浸润,既关注技能提升,也重视审美体验与精神成长,为艺术人才培养注入更人性化的评价维度。

  在美育浸润行动背景下,艺术院校通识课程教学创新需立足文化根基,构建“知识传授—审美体验—精神滋养”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将艺术素养培育融入历史学、哲学、自然科学等课程,在跨学科对话中深化学生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借助博物馆、数字平台等场景创设沉浸式学习空间,让身体参与和情境体验成为知识建构的重要路径;同时建立动态评价体系,以学习档案、作品集等质性工具追踪成长轨迹,通过自评互评机制激发内生动力。这种创新不仅实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为支撑,更在技能训练与人文涵养之间架起桥梁,为培养兼具艺术造诣与文化自觉的新时代人才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推动艺术教育从技能本位向素养本位深刻转型。

  【本文系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之“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研究成果】

  (方振宇,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吴尚家,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三级舞美设计师)

【编辑:方鸿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