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适配性的中美小学科学教材编排体系

2025-09-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科学教育作为智慧培育的核心载体,其教材编排深刻影响着认知发展与思维建构。课程文化适配性体现为知识体系、教学方法与本土文化基因的有机融合。对比人教版与美国《科学探索者》教材,可见东西方科学教育路径的差异化特征:前者立足“天人合一”的哲学底蕴构建知识网络,强调整体性认知;后者依托实证精神搭建认知框架,注重逻辑推演。这种差异本质是不同文明对科学本质理解的本土化表达。通过跨文化教材分析,探索科学教育在传承创新中的平衡点,既保持文化特异性,又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人才。 

  一、中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文化异同 

  我国课程标准的文化导向。我国《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科学教育的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课程内容紧密围绕国家发展需求,注重基础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磁”单元中,教材通过介绍中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文化认同感。此外,课程标准强调教师主导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学科领域的分层剖析。 

  美国课程标准的文化导向。美国《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GSS)以“大科学”理念为指导,整合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三大维度。课程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注重个人发展和社会参与。例如,《科学探索者》中的“磁”单元通过实验活动(如制作电磁铁)和实际应用案例(如磁悬浮列车),引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体现了美国文化中对个人探索和技术创新的重视。课程实施强调学生中心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跨学科整合构建知识体系。 

  二、中美小学科学教材编排体系的对比分析 

  内容结构与知识组织。在人教版中,教材内容按学段逐步扩展,以“家庭—学校—家乡与祖国—地球与宇宙”为脉络,形成系统性知识框架。例如,三年级下册“磁”单元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实验探究磁铁的性质、磁极相互作用等,并融入指南针的历史,体现知识的逻辑性和文化传承。教材注重核心概念的分层剖析,淡化学科领域,强调单元内的知识综合和横向联系。在《科学探索者》中,教材采用分册设计,如《电与磁》《声与光》等,每个分册围绕特定主题展开跨学科整合。例如,“磁”单元结合物理、技术和工程实践,通过实验活动(如探究磁场分布)和实际问题(如设计磁悬浮装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知识组织强调概念的连贯性和实际应用,注重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对人教版而言,以教师主导的讲授法为主,辅以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例如,“磁”单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操作,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总结磁铁的性质。教材中的“探究与实践”栏目注重基础知识的验证,活动设计相对结构化,强调技能训练和知识巩固。而《科学探索者》,倡导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问题解决。例如,“磁”单元设置“每章课题”(如设计磁控装置)和“技能实验室”,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分析结果。教材中的“生活实验室”栏目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境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探索科学原理。 

  文化元素与价值观体现。对人教版而言,教材融入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成就,如指南针、航天工程等,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例如,“磁”单元通过介绍指南针的历史,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技贡献。教材中的案例和情境多以中国本土为背景,体现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而《科学探索者》,强调全球议题和本土案例的结合,如太空探索、环境保护等,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公民意识。例如“磁”单元中通过业余天文学家的故事,传递个人探索和创新精神。教材中的活动设计注重个体差异和多元评价,鼓励学生表达独特观点和解决方案,体现个人主义价值观。 

  评价方式与反馈机制。在人教版中,评价以笔试为主,注重知识掌握和技能达标。单元回顾中的“学以致用”和“学习反思”栏目引导学生总结知识要点,但较少涉及过程性评价。教材中的习题多为封闭性问题,侧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对《科学探索者》来说,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过程评价、表现评价和项目评估。例如“磁”单元中的习题设置开放性问题(如“如何利用磁铁改进生活中的工具”)和实际应用案例,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教材还提供详细的反馈机制,如“技能手册”和“跨学科探索”栏目,帮助学生自我检测和调整学习策略。  

  三、中美小学科学课程文化适配性的理论分析

  文化价值观与教育目标的适配。中美科学教材的文化适配差异,本质是教育价值观的具象化表达。人教版教材通过系统性知识传授与传统文化融合,体现了中国教育对集体主义、基础知识与社会责任的重视。例如,指南针单元中,历史脉络的梳理不仅传递科学原理,更在文化认同层面构建学生的国家归属感,将工具性知识升华为价值性教育。《科学探索者》则以探究式学习与跨学科整合为特色,呼应美国文化对个人探索、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推崇。其磁悬浮装置设计活动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框架,通过动手实践培养问题解决能力,这种“做中学”的模式直接映射个体主义文化对自主性的倡导。两种路径虽形式迥异,但均立足本土文化基因:前者通过知识传承强化集体认同,后者借助开放探究激发个体潜能,共同为科学素养培育提供文化适切性解决方案。 

  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适配。中美科学教学方法的差异,本质是教育理念的文化适配性体现。中国教师主导的结构化活动设计,通过预设流程引导学生掌握核心概念,契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传统,确保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高效性,这种模式受集体主义文化影响,适应大班教学场景下统一标准的达成。美国学生中心的开放性学习则强调自主探究,如《科学探索者》中“每章课题”要求自主设计实验,直接呼应“做中学”理念,通过问题解决激发批判性思维,体现个人主义文化对个体能动性的重视。两种路径虽形式迥异,但均立足本土教育需求:前者通过有序设计夯实基础,后者借助开放空间培养创新,共同指向科学素养培育的核心目标,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差异化参考样本。 

  社会需求与课程内容的适配。中美科学教材的内容设计差异,深刻体现了课程文化适配性的实践逻辑。人教版教材紧扣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将航天工程、环境保护等议题融入知识体系,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科学与国家发展的关联,潜移默化培养社会责任感与未来公民素养。例如在环境单元中,结合中国碳中和目标设计探究活动,强化科技服务社会的价值导向。《科学探索者》则聚焦全球挑战与本土需求,如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等议题,通过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如何解决现实问题。其磁悬浮技术案例直接关联美国交通效率需求,体现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结。这种差异本质是教育目标的文化适配:前者注重集体利益与长远规划,后者强调个体参与和即时应用。两国教材均通过问题导向的设计,让科学学习超越知识积累,成为连接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桥梁,为培养兼具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新生代提供路径支撑。 

  中美科学教材的编排差异,本质是课程文化适配性的具体体现。人教版以系统性知识为基础,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契合集体主义教育导向;《科学探索者》通过探究式学习与跨学科整合,呼应个人主义教育理念。这种差异贯穿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均是对本土文化基因的深度回应。我国教材改革可参考以下方向:强化探究式学习,如在“磁”单元中结合数学计算与工程实践,培养创新思维;优化多元评价,通过实验报告、项目展示评估科学素养;平衡知识体系与文化开放,引入全球议题案例;加强教师培训,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这些调整旨在让科学教育既扎根文化土壤,又具备国际视野,帮助学生更立体地理解科学本质。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渝地区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课题“新时代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研究”(CYJXF25022)、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项目“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校本化开发路径研究”(JCJY202505)阶段性成果】 

  (魏羽飞,成都师范学院教授;曾婷婷,成都师范学院讲师) 

【编辑:方鸿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