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的时代浪潮中,高校劳动教育正在经历深刻变革。高校应立足时代潮头,通过搭建数字化劳动平台,依托虚拟仿真、智能协同等技术手段,创设贴近现实的劳动场景,引导学生在数字实践中感知技术伦理与社会责任,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与协作能力。青年大学生群体成长于数字环境,其对劳动的认知已突破物理边界。在数字化时代推动劳动教育范式转型,要抓住青年大学生的特征,构建“线下实体+线上虚拟”双轨劳动体系:既保留田间地头的泥土气息,又引入数字化的劳动场景。把握数字工具与人文关怀的平衡点,使劳动教育成为贯通传统美德与数字文明的纽带,帮助青年在虚实交融中确立价值坐标,成长为兼具数字能力与人文情怀的新时代劳动者。
一、数字化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数字化时代是以“软件重构世界”为特征,技术革新正深度重塑社会运行逻辑。编程语言从专业领域普及到日常生活,成为连接虚拟与现实的纽带;物联网技术让设备自主交互,打破传统时空界限;海量数据经分析转化为决策依据,推动各行业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人工智能不仅替代重复劳动,更在医疗诊断、艺术创作等领域展现创造力,彻底改变生产与服务模式。当青年大学生群体在社交媒体、在线协作中自然形成数字原住民的思维方式,教育体系应主动对接这种代际特征,将数字素养培育融入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转变不是否定传统,而是教育理念的迭代升级——既要保留动手实践的核心价值,更要赋予其适应未来的弹性空间。
高校劳动教育是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它以实践为导向塑造大学生的劳动观与价值观。其核心在于打通理论认知与动手操作间的通道,既夯实技术工具运用、工艺流程规范等基础技能,更着力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与责任担当。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涵盖三重维度:一是延续木工、电子装配等传统劳动技艺,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悟劳动创造价值的真谛;二是对接时代需求,融入编程调试、数据分析等数字劳动形态,提升学生的职业与技术适应力;三是渗透劳动伦理,借助案例研讨、社会调研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应用的道德边界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这种分层递进的教育模式,通过解决真实问题,助力学生形成尊重劳动、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综合素养,为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数字化对高校劳动教育的积极影响
价值重塑:解锁劳动教育新内涵。数字技术正在驱动高校劳动教育深度变革,它不仅改变教育形式,更重塑劳动教育的育人内涵。在育人目标层面,聚焦数字时代劳动者核心素养培养,将数据分析、编程、数字营销等纳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项目制学习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数字创意劳动实践”课中,学生运用设计软件创作文创产品,既提升劳动技能,又激发创新思维,实现劳动观念与技能的同步升级。在教学手段层面,利用数字技术重塑劳动教育模式,应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重构劳动实践场景,在线平台打破时空限制,支持学生随时获取教育资源,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比如,机械制造专业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复杂装配训练,既降低操作风险又提升教学效率。在资源供给层面,数字技术拓展资源边界,互联网汇聚全球优质教育资源,高校间开展跨国劳动教育合作,学生通过线上协同完成国际课题,在跨文化实践中深化对多元劳动形态的认知。这种转型使劳动教育更加贴近真实的职业环境,帮助青年大学生掌握数字工具应用能力,培养适应未来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形态创新:打造劳动教育新样态。数字化技术推动高校劳动教育产生四种新形态:在主体形态方面,人机协同成为核心模式。智能制造实践中,学生与智能机器人协作完成生产任务,如编程控制机器人操作流程,既提升实操能力又深化技术系统认知。在内容形态方面,数字技术推动知识智能化拓展与跨学科整合,互联网平台提供多元劳动案例,大数据算法可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环境科学专业通过融合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知识,运用数字技术解决环境问题。在空间形态方面,虚实结合的智慧空间打破时空限制,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在实体实验室制作模型的同时,利用虚拟空间进行结构模拟与远程协作。在实施形态方面,技术赋能的全息育人实现过程性评价,项目式学习通过软件开发等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数字技术贯穿代码编写、版本控制等全流程,助力实践能力提升。这些转变使劳动教育更贴近真实职业场景,为青年适应数字时代挑战奠定基础。
三、数字化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范式转型路径
劳动教育理念:从传统走向数字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需顺应数字时代需求,突破传统体力劳动认知框架,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育人体系。在技能培育方面,聚焦编程、数据分析、数字营销等数字化劳动技能训练,通过编程开发小程序、开展数据分析项目等实践,提升学生运用数字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伦理教育方面,将其渗透至日常教学场景,结合社交媒体内容创作、在线消费等案例,引导学生探讨数字版权归属、隐私保护及算法公平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道德判断力。在技术应用方面,借助大数据追踪学习行为精准推送学习资源,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高危操作环境降低实践风险,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实时答疑与过程评价。这种转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数字生存技能,又能在虚实融合实践中深化“技术向善”的价值认知,为职业发展奠定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基础。
劳动教育内容:融合数字元素与多元知识。在数字化时代推动高校劳动教育转型,需要融合数字化内容与多元化知识,构建完整的系统化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新设“数字技术与创新实践”等专项课程,解析技术原理及社会影响;在传统劳动课程中嵌入3D打印等数字元素,比如在手工课中结合建模软件实现创意实体化。在内容更新方面,对标新兴职业,紧跟就业趋势,通过解析人工智能工程师的算法设计、大数据分析师的数据处理等具体职责,帮助学生明晰行业用人标准与岗位需求。在跨学科整合方面,推进数字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比如环境科学整合化学、生物与信息技术,应用化学技术检测土壤污染,利用生物技术强化生态环境修复,运用信息技术建模分析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转型既传承传统技艺精髓,又注入数字时代创新基因,助力学生形成“技术+人文”的复合素养,为未来职业发展构建扎实基础。
劳动教育模式:构建线上线下协同教学机制。推动高校劳动教育范式转型,应构建线上线下相互协同的教学机制。在线上方面,搭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运用3D建模与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机械制造、化工生产等高危场景,供学生安全模拟操作,强化技能掌握;建设在线课程库,整合劳动理论、数字技能及职业素养内容,支持学生按需选择,实现自主学习。在线下方面,聚焦真实场景实践,通过科研项目、校企合作、编程竞赛与创意设计大赛等载体,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这种虚实结合模式突破时空限制,既保障实践安全性,又提升学习深度,帮助学生贯通“理论—技术—应用”能力链条,为数字时代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劳动教育评价:构建科学多元评价体系。高校劳动教育评价应突破传统单一模式,建立数字化多维评价体系。知识技能考核融合理论测试与项目实操,比如编程课依据功能完成度、代码规范性等指标评定;过程评价依托学习平台记录参与频次,结合实践项目中的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表现;创新维度重点考察创意价值与技术整合程度,如数字设计作品的理念创新性及技术应用突破。该体系通过数据动态跟踪学习轨迹,既关注知识掌握深度,也重视实践成长路径,更能激发创新潜力。当学生在项目中得到针对性指导,在团队中积累能力认证,在创新成果中获得价值肯定时,评价机制便从单纯结果判定转向成长陪伴,助力学生形成适应数字时代的复合能力,为职业发展提供立体化能力图谱。
高校劳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课程体系融合数字技术、实践场景虚实结合、评价体系多维升级,形成“知识—技能—素养”协同的培养模式。因此,我们要持续深化劳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实现从技能训练到价值塑造的升华,为数字时代输送兼具技术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本文系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基础课程与教材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重点项目“‘五育融合’视域下应用型本科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GJS-2025-ZD-10)阶段性成果】
(付兰珺,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李馨妤,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