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这就要求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贯穿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未来教师培养的摇篮和主体,应聚焦教师教育主责主业,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师范教育办学质量,培养一大批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四有”好老师。
一是以教育家精神筑牢信仰之基,培育教育情怀。教育家精神的首要内涵是坚定信念、矢志育人。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必须坚定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理想。要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积极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构建完善“大思政”“三全育人”格局,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把思政教育从知识传授转向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大力推进数字思政建设,为师范生培根铸魂。完善思想引领体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专业课程、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全过程,为师范生武装头脑。强化职业信仰教育,开设名家名师讲堂,邀请优秀基层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进校宣讲,增强职业使命感。组织师范生赴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乡村中小学开展“教育初心”访学调研,撰写教育叙事,深化职业认知,厚植教育情怀。
二是以教育家精神涵养师德师风,锤炼育人品格。教育家精神的核心是立德树人、以德化人,是师范生职业认同的核心支撑,必须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培养的第一标准。西南地区多民族聚居,文化多元,教师更需具备包容、奉献的精神品格。要创新师德师风培育机制,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全链条师德培养体系。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探索设立“师德学分”,依托信息技术赋能学生评价,加强对师德师风等思维品质的考查,为师范生建立电子“师德档案”,建设VR师德教育动态案例库,通过沉浸式体验和案例研讨深化师德认知。健全师德激励评价体系,遴选学校师德标兵担任师范生成长导师,设立师范生师德标兵评选制度,聘请基础教育领域名师担任师德督导员,构建涵盖课程学习、教育实习等环节的师德表现全过程考核机制。
三是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培养改革,提升专业能力。《纲要》指出,“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当前,面对人口变化与基础教育资源统筹协调的新形势,西南地区基础教育仍面临教师结构性短缺、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师范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应对城乡教育差异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等实际挑战,推动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针对性实施“卓越型教师+乡村骨干型教师+复合型教师”的多元师范生人才培养计划,强化优师帮培,因地制宜培养师范生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能力,不断提升师范生专业素质能力。开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改革,将数字素养和学科素养能力培养同步推进,实施“师范技能强基工程”,强化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的深度合作,联合地方教育部门开展师范生教学能力考核。搭建教育家型教师成长平台,建立师范毕业生信息库,及时追踪毕业生职业发展,深度开展师范教育理论研究,为师范生提供全程化、浸润式的专业成长支持体系。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之要,铸魂为首。高等师范院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将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作为“一把手工程”,融入党建思政、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各环节,进一步强化校地合作、师生携手、职前职后协同,共同培养出更多未来教育家,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师范教育的应有贡献。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