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体育精神与民族精神的深度融合体,既是体育精神本土化的延续与创新性发展,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以体育为实践载体的具象化呈现,其话语出场以中华文明演进为根基、以中华文化特质为内核、以全球文明互鉴为导向,蕴含历史性、文化性、时代性三重维度。在新时代背景下,系统解构其历史生成、文化基因与时代建构的三重逻辑,并阐释其在个体发展、民族凝聚、文明互鉴层面的价值向度,既有助于完善中国特色体育哲学的理论体系构建,亦能为全球体育治理提供兼具中华文明特质与人类共同价值的学术参照。
中华体育精神的
话语出场
历史逻辑:中华文明演进中的体育精神建构历程。中华体育精神的历史性生成与中华文明演进呈现出同频共振的逻辑关联,既纵向贯通了中华文明不同历史阶段的核心命题,又横向同构于同期国家治理逻辑。在古代,体育发展主要以身体实践哲学为基础。农耕文明主导的生产方式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进而催生“身心一体”的身体认知范式。近代以来,体育的使命主要在于唤起民族觉醒。新中国成立以后,体育精神经历了重要的价值重构——向“增强人民体质”的工具理性转化。改革开放后,随着“女排精神”激发的民族自豪感,中华体育精神逐步与改革开放共识深度融合。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了“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的战略定位,完成了体育精神从国家叙事向生命叙事的现代性复归。
文化逻辑:中华文化特质下的体育伦理生成脉络。中华体育精神的民族性深植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深层结构,其围绕儒家思想、民本思想、和合哲学的核心价值推进创造性转化,形成了独特的体育伦理体系。中华体育精神的道德形塑以儒家“仁学”为根基,借由“推己及人”的伦理逻辑构建“竞而有礼”的竞技伦理,将体育竞技升华为“成德成圣”的修养路径,更注重竞技中的整体观念与人文关怀。中华体育精神的价值立场以民本思想为内核,从《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到孟子“民贵君轻”,历经新中国“体育下乡”运动至新时代“社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完成民本思想从古典话语到空间化实践的现代转化,确立“人民健康幸福”的实践指向。中华体育精神的世界图景以和合哲学为基底,形成“竞合统一”的辩证思维,这为构建多元一体的全球体育治理方案提供了中国智慧。
时代逻辑:全球化语境下的体育话语现代性生成。在“文明冲突与文明互鉴”并存的当代语境下,中华体育精神的话语构建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为内核,形成以时代性为特质的逻辑生成路径,推动其从本土经验向全球话语的现代化跃升。中华体育精神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始终秉持扬弃结合的逻辑,将体育文化基因与现代价值体系有机融合。精准辨识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文明中相冲突的要素,通过规则修订予以剔除,消解传统体育的野蛮化叙事范式。在此基础上,精准提炼契合现代价值共识的文化符号,将其从传统体育的具体技艺中剥离出来,通过抽象化提炼与理论升华,将其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标识,以此构建传统体育与现代价值体系的对话接口。更重要的是,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矛盾张力持续扩充,中华体育精神在助力构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动态平衡中,将中华体育文化本土哲学升华为全球体育治理经验,以“和而不同”的理念为前提,既坚守民族本性,又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形成中华体育精神的世界话语范式。
中华体育精神的
时代价值
个体发展之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人的全面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核心框架。从社会构成的本质逻辑看,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个体发展水平,通过“总和效应”直接决定社会整体进步的维度与效度。体育因其天然的大众参与属性,成为连接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基础实践载体,而中华体育精神则通过体育实践的传导机制,实现对个体认知与行为模式的塑造。体育作为全民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传导场域。在大众体育参与中,个体可通过持续性体育运动将其内蕴的“合作精神”“公平竞争精神”等价值理念沉淀为认知图式、外化为适应性社会行为。具体而言,团队运动的战术协作场景培育的合作意识与竞技规则的刚性约束机制深度建构的规则理性,共同助力个体在社会变迁中建立弹性适应机制,并形成社会结构优化的微观动能。同时,体育运动中“自我教化与突破”的循环机制,使个体在挑战极限、应对压力过程中实现心理韧性强化与辩证思维提升。这种“认知塑造—行为引导—心理赋能”的一体化机制,彰显了中华体育精神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独特实践价值。
民族凝聚之魂。在新发展阶段,体育精神以其观念影响的特征,正在逐步发展为适应文化,体育精神作为观念文化的具象载体,正通过其价值传导机制融入适应文化体系。随着体育参与群体的规模化扩展,中华体育精神的价值辐射范围持续扩大,其蕴含的“家国一体”“为国争光”等理念,正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实践载体,深度嵌入大众体育参与的行为逻辑。通过大众化具身活动,构建个体与体育精神的直接联结;依托治理要素的感受体验,将体育精神内化为稳定的认知图式;借助“挑战—突破”的循环机制,将分散的个体意志升华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集体意志,最终形成“身体实践—认知凝聚—意志整合”的治理链条,为现代化转型中的民族认同建构提供兼具传统根基与时代特征的文化纽带。
文明互鉴之路。在“文明互鉴”成为全球文化发展核心范式的当代语境下,从文化哲学的深层维度考察,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过程本质上是一场遵循“兼容并蓄、守正创新”辩证逻辑的现代性建构运动。这一过程绝非对传统体育精神的简单复刻或对西方体育文明的被动接纳,而是以中华文明的“综合创新”思维为哲学基底,通过对“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本土体育伦理的现代转译,以及对公平竞争、人文关怀等全球价值共识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有机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动态平衡。伴随我国综合国力提升与全球治理参与持续深化,体育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正以具象化实践形态成为文化软实力博弈的前沿场域。中华体育精神在坚守“民本思想”价值底色与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双重维度上,通过建设多元载体,深度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在竞技伦理构建、体育规则制定、大众体育治理等领域,持续输出蕴含东方智慧的价值理念。
总之,中华体育精神的话语出场,本质上是其多维生成逻辑在文明层面的辩证统一与集中彰显,历史、文化、时代的三重逻辑生成理路共同铸就了其作为“文明互鉴载体”的独特品格。这种区别于西方线性进步史观的体育文明形态,以中华文明“综合创新”思维破除“现代化即为西方化”的单一叙事窠臼,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中展现“中国选项”的独特魅力。其倡导的“竞合统一”竞技观、“身心共塑”健康观、“天下为公”治理观,既植根于“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的本土伦理,又契合公平正义、人文关怀的全球价值共识,为破解文明冲突、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传统性与现代性辩证统一”的中国方案。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