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杰)6月21—22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分会第二届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山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许双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哲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石中英,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徐继存分别致辞。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冯永刚主持开幕式。本次会议聚焦教育哲学研究的守正创新,与会学者围绕教育哲学研究的传统赓续、本土化发展路径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刻变革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呈现出教育哲学领域青年学者的时代活力与现实关怀。
教育哲学研究要在传承中寻求创新
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浪潮的冲击下,教育哲学研究面临诸多新挑战,教育哲学研究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与会学者强调教育哲学研究需扎根传统、立足本土,在传承中寻求创新。
许双庆介绍了山东师范大学的基本情况。他表示,教育哲学作为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引擎,其“守正创新”的命题恰与当下教育变革的时代课题深度契合。为此,学校将持续支持教育学部开展傅统先先生、陆有铨先生教育哲学思想研究,同时支持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哲学创新研究,争取为构建中国自主的教育哲学知识体系贡献山师智慧。
石中英在致辞中表示,教育哲学需加强对包括傅统先先生在内的老一辈教育哲学家教育思想的研究,努力地汲取他们的思想养分,努力提升构建中国教育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
教育哲学代表教育学研究的思想深度,教育史代表教育学研究的历史厚度。徐继存认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向来重视教育哲学与中国古代教化哲学的发展。我们既要扎根中国教育传统和实践,回应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也要以开放姿态与西方教育传统和实践展开对话,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哲学新议题。
推进教育哲学传统再阐释与本土化研究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吕寿伟反思了当前教育哲学研究面临的问题:研究脱离中国实际、时代需求与现实土壤,存在“现实优先论”与“理论无用论”等偏狭。面对教育哲学的诸多困境,他认为需要在学术评价、研究方法上进行适度调整,重视教育哲学核心能力的培育,重申教育哲学的价值理想,形成教育哲学的精神坚守。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贾利帅认为,21世纪以来,“教育哲学向何处去?”一直是西方教育哲学界关注的焦点话题。西方教育哲学呈现出在传承中革新分析教育哲学、欧陆教育哲学异军突起并快速发展、综合各种范式的教育哲学研究逐渐成为主流等发展态势。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祁东方分析了教育学研究中的历史哲学方法应用问题。在她看来,无论是探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的教育,还是对作为教育认识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考察,历史哲学方法都在其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对教育学学科范畴的历史解释、教育学发展形态的历史分析和教育知识谱系的历史建构。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教授高振宇认为,西方传统儿童哲学模式过度聚焦逻辑形式的问题,中国哲学对“思”的理解扎根于“人”的整体发展,中国传统中的道德观念为批判性思维注入伦理维度,强调思维要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为儿童哲学中的批判性思维教育提供了独特启迪。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刘峻杉提出,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来说,当前阶段需要继续探索能够被现代人所知同时又能够精准反映古典思想世界整体特征的结构性框架,并且形成一定的知识性基础,使得其可以支撑和承载起可累积和发展的个案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王占魁对西方教育哲学经典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的“教育”概念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杜威从“引导”和“成长”两方面对“教育”概念展开了双边性阐释,“引导”是教育过程连续性的机制,“成长”是教育结果有效性的标准。然而,杜威却未将二者联合成为一个明确的教育概念,引发了后世学人在理解上的争议。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赵旺来在题为“论痛苦感作为道德教育责任获得的情感资源——从‘艾希曼审判’谈起”的发言中提出,道德教育应该将痛苦感从被动的情感刺激转化为主动的伦理觉醒,通过理性介入、结构性反思与行动转化,构建更具韧性的道德教育框架。
意志薄弱是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张夏青认为,意志薄弱预防与救治的教育之道在于德智并育以导其志,体美共促以引其行。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各育都可以成为意志薄弱导引术的路径与抓手。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哲学研究的新议题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深刻重塑教育生态,成为本次会议最受瞩目的焦点话题。
人工智能引发的技术冲击与主体性危机是与会学者关注与反思的重点议题。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张敬威认为,为应对人工智能挑战,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伦理需以技术意向性与教育目的性的统一为前提,辅助教学完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聚焦与归纳思维的保护,同时应警惕作为他者的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冲击。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胡萨提出,人工智能技术依赖可能导致学生意识体验的钝化、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弱化。算法主导的学习环境可能使学生陷入“信息茧房”,限制其多元文化与社会关系中的共在主体性建构;虚拟化学习环境削弱了学生与真实世界的联系。面对这些挑战,学习者的主体性亟待重构。
青岛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尹建锋建议,应鼓励教师参与算法设计,强化教育主导权;提升学生创造性使用人工智能能力,强化学生意义建构的主体意识;对人机交互内容进行意义再建构;重估经典文本阅读与写作的不可替代性价值。
随着生成式图片、视频AI模型出现,证明人工智能不仅能够通过语言模拟人类思维能力,还能够通过图像、视频模拟现实物理世界,标志着“视频化社会”作为新的技术社会形态的到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苏慧丽提出,学习的数字化转型应基于视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通过视觉技术促进虚拟自我与真实自我的弥合,教育者应作为负责任的调节者,整合碎片化信息流,促使学生重构认识世界的批判性框架。
从人之为人的那一刻起,人就有对美的追求和实践。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孙瑞玉认为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应对人工智能对艺术教育的挑战,智能时代的艺术教育可以尝试以下路径:明确AI的工具性,坚守艺术育人的教育目标;设定AI使用边界,培养学习者具身创作素养;发挥AI保存优势,培养学习者的知识产权意识;强化AI作品检测,培养学习者趋向超越的欣赏素养。
本次会议还设置了编辑学者论坛以及教育哲学与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哲学传统的再阐释、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新动向与文化自觉五个分论坛。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分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清臣作闭幕式总结发言。
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分会主办,山东师范大学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