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教育是国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而民族地区是构建高质量师范教育体系的薄弱区域。2022年启动的“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为提升民族地区师范教育质量提供了重要契机。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西昌民族幼专”)在该计划支持下,四川师范大学重点帮扶西昌民族幼专。四川师范大学与西昌民族幼专协同实践是协同提质计划的缩影,梳理两校协同提质工作的实践经验,从协同理论视域理解师范教育协同提质的内涵与价值,结合该计划在民族地区具体场域的应用,探索可持续策略,以期对协同帮扶民族地区高校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协同理论下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的核心要义
协同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提出,研究开放系统内部之间各组成部分、变量因素和子系统之间的运作和联系,形成了时空组成的有序单元和具有功能效用的有序结构。协同理论视域下,将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看作一项开放的系统工程,政府、高校、社会则为系统内部的组成部分。为完成工程的既定目标,离不开以上主体之间的联系和协作,统筹进行合理的资源组合和优化配置。
(一)“协同”源流探究
2018年,西昌民族幼专基于国家脱贫攻坚和发展民族教育之势而生,改变了凉山地区长期以来高等师范教育匮乏的状况。对优质教育的普遍渴求是西昌民族幼专确立服务面向的基础,也是西昌民族幼专入选协同提质帮扶院校的重要原因。2019年7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四川省教育厅协调包括四川师范大学在内17所高校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专的建设和发展。2022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启动之后,具有前期帮扶经验的四川师范大学成为西昌民族幼专的重点帮扶院校。两所学校由此不断深化协同提质的优势与效应。
(二)“协同”内涵解读
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汇聚“政府—高校—社会”三方共同力量,从政策、资源、经费不同层面的供给,尝试“从无序到有序的深化,从而形成良好的帮扶效应”。相互协作是特征,对口帮扶是本质,实现共同提质是目标。四川师范大学和西昌民族幼专依此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协同体系,以推动师范教育从局部提升向整体提质转变。
二、协同提质的实践样态及价值效能
四川师范大学与西昌民族幼专的协同提质工作逐渐形成了“一核四维三体系”的实践样态,即“聚焦美育特色塑造”一个核心,以“成果导向—项目落实—专家引领—机制协调”四维支撑,构建起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教育教学质量督导和教科研能力提升等三个体系,有力提高了帮扶效能。
(一)核心聚焦:美育特色塑造
西昌民族幼专深处民族腹地,拥有丰富的美育资源。四川师范大学结合西昌民族幼专“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优势,确定将师范生美育教育建设作为特色帮扶项目,构建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设计、美育课程体系创建等全方位帮扶体系。
(二)四维支撑:协同机制深化
第一,成果导向维度。在落实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的过程中,突出成果导向,强调每项工作任务做到提前谋划和目标预判,合理安排资源,集中精力推动成果产出,有力提升了工作质效。
第二,项目落实维度。以项目为实施抓手,全面覆盖办学关键领域。同步推进专业建设、课程指导、学科竞赛指导、双创指导、学生交流访学、图情资源建设、同等学力提升等帮扶项目,助力教育质量。
第三,专家引领维度。通过选派资深专家设立名师工作室,实施“银龄计划”,聘请专家担任课程指导教师以及专家现场指导和咨询交流,明确教育发展方向,提升教学质量。
第四,机制保障维度。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强调高位统筹,合理搭建组织架构;坚持高点谋划,扎实推动项目部署;落实高效推进,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
(三)体系构建:教育质量提升
第一,构建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两校搭建师资双向互动培养培训体系,选派骨干教师参加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学习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管理干部也要跟岗学习积累管理实践经验。同时,借助博士生招收专项计划,为搭建高水平师资队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构建教育教学督导体系。西昌民族幼专作为新建学校,基础教育服务能力建设较弱,需要强化教学督导。四川师范大学选派出5位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教学督导,利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帮助幼专教师提升教学技能、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
第三,构建教科研能力提升体系。聚焦教科研赋能,组织教科研结对帮扶,重点开展科研合作,开展教科研学术讲座和培训,研究平台对口帮扶等工作。
三、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的“协同”价值
四川师范大学与西昌民族幼专两校加强协同联动,总结实践经验,体现了师范教育“协同”和“提质”的价值。
(一)专业化赋能:助力提质培优
两校协同提质以名师为引领、督导为抓手、银龄为契机、指导为牵引、竞赛为辅助,针对办学关键领域精准协同,确保了“名师引领、团队共进、专业提升”目标实现。
(二)高质量驱动:助力内涵发展
两校通过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互通共用,充分构建“教育主管部门+帮扶高校+西昌民族幼专+师范教育实习实践基地”四方协同的实践机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研究和管理能力质量,以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三)示范性引领:助力均衡发展
两所学校协同提质巩固“师范教育+民族教育”两个办学特色,贯通民族地区师范教育专业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为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教得好、留得住、有发展”的“四得一有”新时代乡村教师,有利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引领省域教育一体化发展和国家层面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
四、可持续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四川师范大学与西昌民族幼专开展协同提质的成效显著。但基于凉山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复杂性场域考量,可持续协同发展是未来发展路径。
(一)政策强化:资源保障支撑
受限于地方经济社会薄弱基础,凉山优质高等师范教育资源依然匮乏,仅有西昌民族幼专一所专科师范院校。因此,在西昌民族幼专的发展过程中,仍需要持续性政策供给,给予资源倾斜帮扶,建立可持续资源共建共享渠道,以常态化机制巩固帮扶成果。
(二)组织优化:共识凝聚合力
协同提质需要构建共同体,从实施主体来说,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共识。帮扶学校与被帮扶学校双方对协同提质和师范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充分调动各部门协同联动的积极性,推进协同联络机制的落实。
(三)成果转化:内生动力培育
“对待外来教育支援,更强调对其进行转化能力的培育,实现赋权增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是“补短强弱”的帮扶。成果转化更重要的是化“外力”为“内力”,提升自身“造血”能力。
【本文系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公益项目】
(作者单位:伍琴,四川师范大学;许定波、胡瑛,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