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写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及路径

2023-09-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教育写作是教师立德立言、立身立业的基本功,是教育思想理论形成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形塑高品质教育文化的关键标识。教育写作始终伴随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各领域,事关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人民教师需要练好教育写作这个“硬本领”,以扎根教育实践、深植时代发展为根本,提升教育写作的哲学高度、理论内涵、教育价值和生命关怀,着力书写富有质感的教育精品力作。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写出富有质感的教育作品?笔者认为,富有质感的教育文章要蕴含哲理、阐明学理、讲清道理、饱含深情。

深刻认识富有质感教育写作的独特价值

  (一)教育写作是教育思想理论的重要源泉

  实践是理论之基。纵观人类教育思想史,就是一部教育学人不断续写的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史。教育写作的过程是学习思考过程、实践升华过程、认知创新过程。教育写作是教育思想理论形成的重要过程和关键环节,通过准确的学术概念表达教育知识和教育原理,通过体系的理论构建解释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通过充足的证据资料彰显教育立场和教育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思想理论就是写出来的。古今中外,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在丰富的教育改革实践基础上,以艰辛的教育写作才形成了璀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最终以一部部沉甸甸的教育学著作承载、传承和发展,引领着人类教育事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教育写作是教师走向卓越的有效途径

  追求卓越是每一个教师的梦想。教育写作的本质是记录教育实践,积淀教育智慧,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从走向讲台开始,每一个年轻教师都怀揣着梦想,期待通过自己的辛勤耕耘启迪每个学生成长成才,期待通过自己的敬业奉献赢得学生、学校、社会等各方面认同认可,最终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从初任教师、骨干教师向卓越教师的跨越,必须经历第二次专业成长。与第一次专业成长相比,第二次专业成长需要突破瓶颈,从“高原”走向“高峰”,从教育传承向教育创新发展,逐步形成特质鲜明的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人格气质,并通过教育写作表达新的教育思想理念,深刻影响和推动一个学校、一个地区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在教育改革实验实践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生活即教育”等教育理论观点。

  (三)教育写作是形塑教育文化的有效举措

  教育文化是教育实践活动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思维认知的集中表达。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教育文化直接影响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质量。教育是一个人人参与、人人关注、人人讨论的话题,其认知、判断和诉求也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教育写作可以揭示教育发展本质规律,推动教育理论传播普及,形塑教育改革健康生态。教育写作以其理性权威声音观点,引导政府、学校和社会正确认识教育、发展教育、参与教育,特别是使家长和学生减少受一些组织或机构的宣传误导,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教育文化和社会氛围。比如,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内卷”和“焦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教育常识缺乏和学生自主意识缺失,表现出教育决策的盲目性和从众性。积极健康的教育文化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准确把握富有质感教育写作的鲜明特点

  (一)要蕴含哲理,有高度的哲学思考

  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总和,也是学术研究的最终追求。教育写作也要注重从哲学高度思考和判断问题。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也是其他学科研究的重要方向。一是要有哲学思维。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育学术研究,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场和观点,破解教育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二是要有哲学气质。哲学的气质是深刻的、抽象的、朴素的。教育写作也要有哲学气质,善于回答深刻的教育问题、提出抽象的教育理论、书写通俗的语言表达,让复杂深奥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简明清晰呈现。三是要有哲学味道。哲学味道主要表现为教育学术研究要超越教育现象、学科局限,发现教育原理的原理、揭示道理的道路,阐述出教育观点蕴含的立场、价值、审美等,处处都充满着思考和思辨,看似深奥、实则通俗。

  (二)要阐明学理,有深刻的理论认知

  教育写作是教育教学领域专业性学术写作,是教育学术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的专业表达,必须符合和遵循教育研究的规范和要求,必须深刻揭示教育本质规律、回答教育理论问题。一是要有理论创新新贡献。在已有教育理论基础上,基于新的教育实践实验,提出新的观点,对已有理论观点进行改进、深化,为理论研究作出新贡献、取得新突破,才能确保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二是要有研究领域新拓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教育学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在教育学术研究中,有时能够提出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或学术问题,也显得弥足珍贵。发现新的教育理论问题,就为教育学术研究打开了一扇窗户,拓展了学术研究新领域。三是要有思路方法新探索。根据研究选题科学选择适用研究方法,或是理论研究、或是实证研究、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或者是用新思路新方法研究破解老问题,均要按照其规范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步骤开展研究,从而发现新的证据、取得新的结论,才能保证研究过程严谨。

  (三)要讲清道理,有通俗的语言表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写作的目的。教育写作就是要把教育的道理讲清楚、讲明白、讲彻底,让人看得懂、记得住、易传播。往往最深刻的道理都蕴含在最朴素的语言、最通俗的文字中。因此,教育写作要力求语言精炼、简洁、通俗易懂,增强教育著作或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一是用词要精准。用最恰当的概念清晰表达最深刻的教育问题。或者用现有教育学概念体系,或者基于新的判断提出新概念,均要做到通俗易懂。二是用语要平实。用最平实的语言阐述教育思想理念,或者是篇幅较长的教育专著和学术论文,或者是短小精炼的教育随笔和教育评论,均要做到简洁精炼,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清脆干练。只有通俗易懂的教育著作或教育作品,才能有效传播、有效推广,实现教育写作的应有价值。

  (四)要饱含深情,有温暖的生命关怀

  人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要素。教育写作是人(教师)写人(学生)的塑造人、发展人的故事。教育写作要饱含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也对自己的热爱,始终充满着深厚温暖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关怀。一是关注人的发展。人是完整、独立的人,有情感、有思维、有意志。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注重关注学生“三观”塑造、人格养成、身心健康和知识增长,书写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重大课题。二是关注人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和发展优势,注重研究学生成长成才的普遍规律和鲜明特点。三是关注人的情感。教师要在教育研究和教育写作中,不仅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也要关注自身情感情绪,彰显教师敬业奉献、乐教爱生的价值追求,深化教育事业的高级认知,从而坚定从教、创新优教的思想境界。

着力实现富有质感教育写作的要素支撑

  (一)广泛而专注的专业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和写作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相互依存、相互支撑。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实践和发展。教育写作是一种特殊学术写作,更需要广泛而专注的专业阅读。一是阅读要足够广泛。通过广泛阅读,从总体上了解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教育理论流派演进、教育发展历史脉络、教育改革前沿动态、教育研究科学方法,以及教育研究领域权威专家、主要成就和代表作品等。二是阅读要足够专注。教育学是一个学科门类,涵盖学科非常多。因此,必须坚持聚焦关注主要学科或研究领域,围绕研究问题持续深入阅读,系统掌握学术知识史,准确把握研究方向,才能提高写作的质量。三是阅读要足够专业。专业性是学术写作的鲜明特点。阅读也要以专业阅读为主,注重阅读经典理论著作、权威专家作品、精品期刊文章,才能确保研究写作方向正确、内容权威。

  (二)丰富而深入的教育实践

  书上得来终觉浅、唯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理论之母。丰富的教育改革实践,为教育写作提供了丰富的主题素材、感官认知和充分证据,也让教育写作富有生命力、解释力和引领力,更让教育写作作品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教育工作者要注重丰富和深入教育实践,亲自设计教育改革方案、亲自参与教育改革实践、亲自感悟教育改革成果,以教育改革实践为基础开展教育理论研究。一是眼界要开。通过跨地跨校实地调研,了解各地各校教育改革的理念思路、方法措施、成果成效,注重了解教育实践的整体情况和全貌样态,从全局视角、更高站位来认识和判断教育改革实践,增强教育写作的全面性和全局性。二是观察要深。通过典型案例剖析,聚焦研究主题,以科学理论框架,选择研究对象,揭示其蕴含的普遍性规律,切实增强作品的深刻性和权威性。三是研究要真。通过面上观察和点上剖析,紧扣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加强比较分析、去伪存真,着力揭示教育研究问题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切实增强教育写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系统而深刻的思考提炼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人类一切认知和思维最终都要以语言来表达和呈现。教育写作是用严谨规范的书面语言表达人们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认知和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之前要进行系统而深刻的思考、总结、归纳、提炼,形成鲜明的观点、严密的逻辑、清晰的思路和充足的证据。一是要提出新观点。在长期对教材、教学等系统研究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新感悟、新认知、新观点,或提出新的概念,或者用新颖的表达,或者以新的视角,文章题目有新意、文章内容有内涵,让人有耳目一新、拍手叫好的感觉。二是要找到新思路。文章要逻辑清晰、严谨规范,具体表现为结构布局合理,符合学术论文写作规范。总结凝练出规整的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或排比对仗、或层层递进、或上下贯通,整篇文章浑然一体、行云流水、自然得体。三是要拿到新证据。证据是用来佐证观点的。在教育学术研究中,证据以多种形式存在,或者是权威专家提出理论观点、或者客观存在教育事实案例、或者是调研获得统计数据,让文章有血有肉、饱满厚重。只有证据充足才能确保教育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作者系教育部人文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牛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