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0月18日,第四届“智能时代的德育”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浙师大副校长林一钢主持开幕式。
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云良指出,今年的会议继续聚焦“智能时代的德育”这一主题,对于技术变革守住育人之本、坚守教育初心使命与道德价值内核,善用智能技术之力拓展德育广度、深度,引导科技始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田家炳基金会高级干事甄眉舒用“感谢、初心与共勉”三个关键词介绍了田家炳先生的理念和基金会的工作:对浙江师范大学和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秉承“以德育德”的价值追求,在推动科研创新、搭建交流平台、服务基础教育等领域做出突出成绩表示衷心感谢,阐明田家炳先生和基金会“中国的希望在教育”的坚定信念,勉励大家“诚心诚意为社会和国家做点事情”。
浙师大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法学院党委书记查颖教授指出,“智能时代的德育”学术研讨会自2022年举办以来,一直得到田家炳基金会、学术界、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广大中小学校的指导、关注和参与。研讨会举办到第四届,时间并不长,然而这四年来,AI技术的快速迭代、“硅基智慧”的不断膨胀,越来越呼唤“碳基智慧”为AI注入“灵魂”——守住伦理底线、把控价值判断。
随后浙师大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联合其他5家主办单位共同发布了研讨会成果——《智能时代的德育共识》。“共识”呼吁:以积极的姿态拥抱人工智能,为德育工作开辟新路径,塑造新优势;以人为本,坚持育人价值,促进五育融合;坚持公平正义的教育,让技术与伦理双向奔赴;大力培养数字素养,主动应对技术变革时代的育人需求;创新德育模式,促进智能技术与德育深度融合;创新德育体系,构建新的德育课程、德育资源和育人环境;转变教师角色,更新教师专业能力与伦理规范。
浙师大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德育理论研究所所长、人文社科处处长冯昊青教授主持主旨报告。
曲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戚万学认为,如何界定AI参与学术和教育活动的伦理边界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难题。为此,他从历史视角回顾了导师伦理角色演进脉络,认为AI对学术指导模式的颠覆性冲击、数据隐私与学术诚信新困境、知识权威与自主性平衡难题是智能时代的现实伦理挑战,导师伦理角色在权力结构、指导方式、指导内容、评价标准、责任主体等维度实现重置,需以价值引领的核心功能、学术道德的守护功能、“人师”的示范价值、学术求真精神的坚守来守护永恒的师道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从语言大模型向3D世界大模型发展的趋势,探讨了人工智能为德育发挥不可替代性作用的可能性和路径,特别是在具身认知、同理心培养、意志力伴随、行动习惯养成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袁振国指出,目前人工智能德育已经明显提出了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语言大模型赋能德育工作,比如智能体对德育过程、德育经验的提炼和提供,二是人工智能运用于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伦理道德问题,三是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对人际关系的重塑,人机互动的新形态产生的新的伦理和道德话题等。他指出,语言大模型基于人类语言,而语言是二维的,是对世界的抽象的表述,远远不能充分表现世界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立体性。真实世界中,自然规律客观存在,其内在关系难以被完整把握与精准表达。基于此,他提出核心观点:语言大模型所呈现的,本质是二维的“平面世界”;而现实生活本身,却是更为丰富鲜活、维度更复杂的三维“立体世界”。他进一步表示,德育工作无需脱离现有基础,应从当下实践出发,将已被验证有效的成功经验、成熟做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为可被广泛接触、便捷学习、高效推广的智能模型,从知情意行四个层面推动德育在AI时代的创新发展。
西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宋乃庆围绕“大数据时代教育测评模型的内涵、特征与意义,大数据时代教育测评模型的范式构建及其应用”等主题展开,认为教育测评模型是对反映教育现象、研究对象的关键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刻画和价值判断的标准和工具,具有定量刻画与价值判断相结合、精确性与局限性相结合等特征,应用教育测评模型可以对教育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可靠的测评。教育测评模型的范式构建为教育测评模型的构建提供重要的方法和思想指导,包括确定模型构建的价值取向、明确测评对象的操作性定义、构建教育测评指标体系、收集分析指标数据与生成测评模型、验证和应用教育测评模型等主要步骤,并介绍了课业负担测评、学校特色发展测评、初中生信息技术素养测评等多种模型构建及其现实应用。
圆桌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卜玉华主持,4位参与研讨嘉宾围绕“智能时代的德育:转化、融合和创新”进行交流。
下午,同时举行三场平行论坛,分别聚焦“语言大模型价值对齐的意义和技术突破”“智能时代算法推荐对大中小学生的道德风险与防控机制”“智能时代教师的智能伦理素养”。
(主办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