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 通讯员周渡)3月9日,江苏大学文学院在镇江举办“弘扬教育家精神 提升师范教育水平”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建设与师范专业认证、《弘扬教育家精神 做新时代好老师》著作编纂,以及中小学语文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与专业素养提升三大议题进行研讨。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朱卫国提出,基础教育的创新从师范教育创新开始,推动构建师范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他认为,高校师范生教育培养应注重与时俱进,适应新课改要求,加强未来教师的命题能力、学情分析能力、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能力等“教学评”一体化能力建设;他还着重强调师范生基本功训练应进一步强化,特别是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教育家精神的学习和阐释,师范生爱岗敬业的思想教育不能放松。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副局长、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李昇学结合自己从事多年教师管理工作的经验,以实践能力为导向,从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体面的工作、合适的岗位出发,建议加强师范生实习、实践环节培养,强化城市、农村多元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报考高一级教师资格证;增强师范生人际交流沟通能力,适应未来与学生、家长有效沟通的要求。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吴铁俊结合自己多年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从“四课四文”的视角全方位阐释了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和人文情怀、文学素养、文字功底、文化自信等师范生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命题。镇江市润州区教师发展中心正高级教师、研训处主任陆其勇提出教育家精神和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的对应关系,从教师的六个工作规范出发解读了阅读能力、研究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考试命题的能力、教材研发的能力等几个重要的能力,强调了教学评合一的工作机制和关键作用。
江苏大学文学院院长任晓霏汇报了文学院启动《弘扬教育家精神 做新时代好老师》新书编纂的思路。从“追寻”“践行”“传承”三个篇章,对学院过往发展历史的回忆和成就进行梳理,对未来如何顺应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共同办好人民满意的师范教育做出回应。
陆其勇对专著编撰的特质和创新提出建议,提出在搜集优秀校友事迹时不限于教育领域,可以将在行政岗位或企业创业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心系师范、不忘师范、回馈师范”的校友包含在内。对优秀校友进行现场采访可以很好地增强专著的原创性,也能更好地弘扬江苏大学文学院师范生培养的优秀传统。李昇学建议榜样和典型的选取应更接地气,关注一线基层教育岗位上的校友,为读者提供学得上、摸得着的事例。同时要组织好学生进行采访研究的过程。他还特别建议该专著能关注新到岗教师这个群体,在引起强烈共情方面下功夫。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赵洁分享了自己研读教育家丛书系列资料的体会,提出了对专著编撰叙事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体例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