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语言、高等教育与文明进步:中外大学校长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

2024-12-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12月7—8日,“技术、语言、高等教育与文明进步:中外大学校长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尹冬梅主持。

“技术、语言、高等教育与文明进步:中外大学校长研讨会”现场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展现更大作为
  沈炜在致辞中肯定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自办学以来在服务国家发展、服务人的全面成长、服务社会进步、服务文明交流互鉴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希望学校立足新起点,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升高素质涉外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更好服务区域国别领域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服务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尹冬梅表示,本次研讨会共同关注当前全球高等教育面临的一系列重要命题,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中外高校应加强合作,坚守以人为本的大学之道,坚持开放融通的办学之道,拥抱智能智慧的变革之道,倡导合作共赢的全球发展之道,共同为人类历史新发展和人类文明新进步作贡献。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尹冬梅主持开幕式并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学校不断推动传统外语教育和语言研究向新文科目标发展转型,持续探索开辟外语院校发展新领域、新赛道。面对数智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上外将更加致力于卓越人才培养、科创能力提升,投身于人类文明进步,为服务区域发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人类进步作出新的上外贡献。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提出,面对新时代新需求,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在挑战中牢牢把握新的机遇,勇于承担责任与使命,深化改革与发展,在高校间建立对话平台,构建合作机制,加强优质资源共享,携手合作推动知识的交流与创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德国拜罗伊特大学校长史蒂芬·莱布勒表示,自1986年以来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开启合作以来,双方在跨文化研究和经济学领域获得了长足的成效,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赞赏了上外在促进高等教育和科学发展中做出的努力,希望未来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通过国际师生交流等举措进一步推动高校国际化进程。
德国拜罗伊特大学校长史蒂芬·莱布勒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外国语大学1985级英语系校友、国际劳工组织助理总干事郝斌认为,上外致力于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人才,为国际组织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当前全球治理需要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新时期,期待有越来越多的青年积极投身全球发展事业。
上海外国语大学1985级英语系校友、国际劳工组织助理总干事郝斌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开幕式上,播放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75周年主题片《语见中国》,回顾了上外人以“向上”的精神谱写的一个又一个创业、创新、创造的篇章。
  以勇担未来气魄谱写强国建设上外篇章
  主旨论坛中,来自中国、日本、德国、秘鲁、英国、美国的十位高校校长围绕新时代外语院校转型、高等教育与人文学科发展等话题开展深入讨论,探讨了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国际合作与学科交叉的重要性等议题,主旨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张静主持。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张静主持主旨论坛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宁琦分享了北大积极推进因材施教,打破学科界限,赋能文科研究,坚守人文温度,拓展合作交流新模式的经验与思考。她表示,北大愿与上外共同探索教育新路径,以科技和人文为双翼,共同开启数智时代高等教育的新篇章。
  日本早稻田大学副校长弦间正彦介绍了早稻田大学建校150余年来与中国高校的紧密合作。他表示,未来,早大还将继续与上外及中国大学深入合作,共同为培养世界的领导者贡献力量。
  复旦大学副校长汪源源提出,面对人类对文明交流与世界和平的呼唤,高校更需肩负起促进国际教育科技合作、学生国际交流、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未来,复旦将与上外继续携手同行,坚守初心、挺膺担当,携手推动教育、科技、人才重大战略部署与高水平国际创新合作。
  马克-菲利普·维勒(Marc-Philippe Weller)教授是上外第一家国际合作伙伴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副校长,他以“4EU+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未来大学合作的典范”为题,介绍了“4EU+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的创建愿景与旗舰项目,尤其是在共享课程、共享科研、共享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尝试。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提出,数智时代需要关注语言教育在各维度的革新,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与语言教育的融合路径,推行支持跨界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政策,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秘鲁天主教大学校长胡里奥·赛萨·德尔巴耶(Julio César Del Valle Ballón)谈到,秘鲁天主教大学同上外共同建立的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是秘鲁唯一一个孔子学院,基于15年的合作,两校关系紧密,开展中文教学,促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他表示,大学是知识的灯塔,指引人类的发展,要帮助学生成为积极和负责任的世界公民,用创造和创意应对21世纪的挑战。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刘欣路表示,外语院校必须跳出舒适圈和惯性束缚,进行深层次的理念创新和范式调整,构建面向未来、具有特色的卓越育人体系、知识体系、对外话语体系。可以同时有效承担外语人才培养、国别研究、国际传播、二轨外交的外语院校,最有条件和能力实现基于外语、超越外语。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副校长蒂莫西·安德鲁·奎因(Timothy Andrew Quine)提出,大学要用好研究和教育力量打造更加可持续的、健康公正的社会和未来。他通过多个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案例,介绍了该校打造国际多元文化、多学科学生沟通培养的具体实践。
  美国纽约州立石溪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卡尔·雷兹韦(Carl W. Lejuez)认为,高等教育的未来需要强有力的伙伴关系,需要建立跨学科、跨地域、跨国别的协作。石溪大学与上外特色互补,两校合作有能力应对未来重大挑战。
  李岩松提出,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外语类高校如何拥抱人工智能,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外语学科的研究领域,进行人工智能时代的交叉学科发展布局,同时完善人工智能参与下的教学科研伦理规范并进一步推动大语言模型更新迭代等一系列体系性的问题。
会议交流发言嘉宾之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会议交流发言嘉宾之二 本网记者 陈炼/摄
  本次论坛还举行了三场分别以“特色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数智化教育与世界文明繁荣发展”“高质量国际合作与世界民心相通”为主题的分论坛,就人工智能在推动教育发展和促进全球文化理解方面的巨大潜力以及高等教育在全球合作与文化交流等话题展开探讨。研讨会闭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衣永刚主持。
  来自49所海内外高校、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嘉宾,以及世界各地的校友代表、社会各界友好人士代表和在校师生代表与会。
参加“技术、语言、高等教育与文明进步:中外大学校长研讨会”嘉宾合影 本网记者 陈炼/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