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 通讯员成烨)11月30日,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南通大学召开。本次年会以“建设教育强国: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与未来”为主题。
筑梦教育强国 历史机遇并存
开幕式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强调,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具有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他号召与会代表积极互动,深入探讨,交流真知灼见,进一步深化学术界对中国地方教育史的深入回顾与反思,共享智慧与经验,共同绘制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的发展蓝图,携手推动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迈上新的高度,为加速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
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会长高宝立希望通过本次年会,研究会能够进一步深化地方教育史志的研究和交流工作。他表示,地方教育史志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为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历史依据,还能为推进教育强国战略提供理论支持。面向未来,要持续深化地方教育史志研究工作,推动区域教育经验与全国教育发展的有机融合;要紧扣现代化、数字化、社会化、文化优化与强化等教育发展的时代命题,进一步推动地方教育史志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
教育强国之路 理论引领未来
年会上,陈如平深入阐释了全国教育大会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丰富内涵。他认为,这一宏伟体系涵盖了战略目标、核心属性、基本特质、系统体系、关键关系、战略任务以及全面实施新时代各项工程。其中,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追求,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他提出,“国之大者”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幸福安康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大事。教育的“国之大者”是培养接班人,必须聚焦三大核心任务: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二是全面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三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六力”汇聚支撑 创新引领发展
西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刘复兴发表了题为《教育强国理论体系及其创新价值与指导意义》的主旨报告。刘复兴总结阐释了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教育强国理论体系”,即一个战略目标——建成教育强国,一个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两个根本目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三个重要属性——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三个基本战略——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个方法论——坚持系统思维、坚持胸怀天下、坚持跳出教育看教育。“四是”重要论断——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五大关系”——要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六力”理论——教育强国应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
刘复兴进一步分析了“六力”理论的核心内涵。思政引领力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是统筹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对教育全面领导的关键概念。人才竞争力和科技支撑力突出新时代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丰富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内涵。民生保障力则强调教育的人民属性,进一步落实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社会协同力和国际影响力突出了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互动作用,以及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建设及处理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刘复兴表示,回顾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领导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历程,教育工作始终紧紧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与中心任务是一条基本经验。“六力”理论提出了教育强国的基本标准,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时代价值。
携手共绘蓝图 开创教育新篇
高宝立在总结中充分肯定了本次年会在推动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高宝立认为,首先,必须筑牢根基,确保政治方向的正确性。研究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把握其核心要义,切实加强党建工作,确保研究会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其次,要集中优势力量,拓展学术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充分利用各分会资源和跨学科合作,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增强研究会的整体学术影响力。再次,要注重创新与实践的结合,推动思维创新、技术革新和组织优化,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提高研究会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能力,从而提升整体实力。最后,研究会要不断提高服务效能,积极为国家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确保为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当前教育事业正处于关键发展阶段,研究会应在新时代背景下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和使命,为实现教育强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此次年会由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南通大学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