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教育治理中的信用应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跨学会研讨会在上海市社联举行

2024-11-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11月8日,“拓展教育治理中的信用应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跨学会研讨会在上海市社联举行。此次跨学会论坛是上海市社联2024年度合作项目。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处长郁能文在致辞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越来越意识到信用建设的重要性,教育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也因此得到持续推进,为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上海市信用研究会会长、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洪玫表示,要扎实推进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与国民经济体系各方面各环节深度融合。教育领域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关注对象。近年来,教育部门在教师和学生中加大信用建设力度,严厉打击教学、学术领域里的不诚信行为,同时国家通过“双减”等政策,将校外培训机构作为教育领域信用建设的重点,有效规范了校外培训机构的各项办学行为。有鉴于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领域的信用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拓展教育治理中的信用应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跨学会研讨会现场 主办方提供
  聚焦教育信用的多场景应用
  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信用管理系主任叶谦教授认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教育现代化至关重要。信用体系作为现代化治理的一环,能提升教育治理效能。场景化推动教育领域信用治理需深度融合信用理念、制度、手段与教育各环节,以法治化、规范化、透明化、公开化为原则,要坚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家庭和社区多元主体参与,多方合作、共同决策,实现多方协同治理。
  上海大学全球品牌信用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包国强教授认为,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教育治理中的信用应用是技术革新和治理模式的转变。社会信用体系对提升教育质量、优化资源分配、推动教育改革至关重要,要利用先进技术提高教育信用信息处理能力;完善教育信用法律法规;建立教育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培育教育信用服务市场;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建立教育信用监管机制;记录教师信用信息,严惩失信行为;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彭辉认为,食品安全事关民生,是餐饮业重中之重。如何实现食品安全领域精准监管,有效推进非现场执法?如何实现食品餐饮领域的规范化平稳化运作,积极提升市场集中度?如何赋能食品餐饮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守护舌尖上安全?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关系到食品领域信用监管的根基性命题。上海创新“互联网+明厨亮灶”监管,实现信用监管帕累托改进,是监管无感、服务有感的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
  上海市信用研究会秘书长、上海海事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袁象认为,教育发展中,信用体系建设意义重大。对学生品德塑造是关键,对教育机构赢得认可是根本,对社会能提升信用水平。当前虽有成绩,但学生学术不端、机构虚假问题仍存,且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足,解决思路包括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信息共享公示等方法。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金融学院副院长刘晓明副教授认为,信用是现代金融和经济的基础,信用服务机构是形成信用话语权的主要力量。建立中国特色的信用话语权体系应成为未来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和金砖国家组织Bricks Pay等合作机制和平台的推进为契机,构建与人民币国际化相适应的信用标准体系。
  本节会议主持人上海市信用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熊琼认为,创新高效的教育信用治理是构筑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石,是新时期教育强国的关键支撑。当前,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更新迭代为信用治理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好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技术对于信用治理而言意义重大。
  开展契约理论下的信用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中之认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人才强国的建设不仅要依靠国家,而且要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中国的高校要发展,跻身世界前列,必须发挥校友会、基金会的作用,加强校友会、基金会的信用建设。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夏明月认为,机器学习技术让计算机可以从大量数据中自主学习与进化,从而作出比人类更高效、更精准、更廉价的预测与决策。然而,伴随着机器学习的研发、应用,其背后的伦理风险日益凸显。面对这些风险,我们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公平公正原则、权责清晰原则,始终坚持科技向善,探索伦理审查新范式,重视公众参与的作用,健全机器学习的制度约束。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科表示,信任变成信用,既体现了社会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也形成了数字社会的底层逻辑。在数字时代,人际之间的信任扩展到了人对人工智能系统的信任,人工智能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存在,对于人工智能这一主体的信赖,也在当前成为信用伦理与数字伦理共同关注的前沿思考。数字信任要求我们一方面关注技术对于社会诚信的助力与高效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在致力于推进算法透明化的同时促进我们反思人际之间信任关系的温度与重构。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丽莉认为,信用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有三方面:一是信用教育的人本属性。二是信用教育在社会治理中的表现形式。三是信用教育在社会治理中的落实。
  本节会议主持人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郝云认为,在高校加强教育信用建设责任重大,既要弘扬诚信文化,又要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要通过信用制度建设、诚信教育活动以及诚信价值观的塑造,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培育。
  夯实教育信用的制度基础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何颖提出,当前,我国消费信贷产业已进入规范化的成熟经营阶段,消费信贷立法有待跟上。消费信贷公平应当包括准入机会的公平和交易过程的公平。信贷公平立法应当确保消费者公平地获得信贷机会,信贷之于个人并非单纯的金融产品,而是具有福利属性的社会公共产品。
  上海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郑依彤认为,民办培训机构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监管主体多头化、监管方式运动化等原因,民办培训机构多年来乱象丛生,受到舆论关注。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其“营利性”追求与“公益化”目标之间存在张力。而信用治理这一介乎于“政府他律”与“行业自律”之间的治理模式,可成为未来民办培训机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优化的突破口。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虞李辉认为,教育治理”和“信用治理”是逻辑互通的。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陈鹏辉提出,信用体系和声誉机制根植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各阶段,运用数字技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有助于改善社会治理,促进国家信用法治施行。
  本节主持人上海金融法制研究会副会长李国平认为,教育领域的信用是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以法规和制度为保障,将制度建设与诚信教育结合起来,发挥制度的最大效用。
  教育信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研究员黄韬认为,预付式教育培训消费因消费者支付与教育服务提供之间存在的时间差而形成了一定量的资金沉淀,故引发了该类商业活动是否应纳入金融监管的讨论。对预付式教育培训消费的规制需要在金融监管法律框架之外进行制度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陈体标表示,信用修复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优化信用修复机制,可以改善信用环境,增强经济主体的信心,助力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王玉认为,传统诚信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思想智慧财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信用秩序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继续为现代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作出贡献。
  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方显仓表示,研究生、博士生招生中如何避免拟录取学生占用名额又放弃从而浪费和挤占招生教学资源、如何推动教育领域的信用修复、如何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文化的精髓、如何助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都是我国教育领域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课题。
  上海市信用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沈瑶在总结中认为,我国信用制度已经建立并在不断完善,但在信用实践中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或挑战,类似于法与非法之间,需要探讨其性质,探索其解决办法。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处一级调研员郑辉总结认为,近年来,信用问题逐渐被学术界关注,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术研讨和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我国教育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持。
  上海市教委政策法规处陆海佳总结认为,教育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环节,教育领域的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根基。要将制度与信用教育相结合,发挥制度的最大效用,以法治“信”。
  受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委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教育领域从业人员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专题研究和调研,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财政研究所所长王建研究员表示,教育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是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系统性工作。要始终明确教育领域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行业。
  会议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市信用研究会、市伦理学会、市金融法制研究会、市世界经济学会联合举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