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孙美娟)面对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呈现出的新特征和新发展趋势,近年来,学界从多方面开展对未来教育的学理研究与实践探索。8月1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主办的“‘高精尖’未来教育创新发展”大会上,与会学者对创新数字教育的育人模式、开启数智教育的未来等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部分,并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人才支撑的地位作用,丰富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新的使命任务,明确了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为教育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总体目标的重要动力。新兴技术可以赋能教育的“教、学、研、管、评”等多个方面,不仅为学校进行科学化管理与精准化教学提供了技术手段,还为教师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教学工具和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更加精准、详细的方案。尤其是新一代技术在赋能教育评价方面,可以有效助力对学生的个性化诊断,促进教育评价创新。北京市昌平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苏俊山表示,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学习诊断系统、多维度评价分析系统、个性化资源推荐系统等,可以精准定位学生对知识点、学科能力的掌握情况,形成学生、班级、年级的丰富详实的教情数据和学情数据,为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提供差异化、多维度分析评价报告。实现每个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数据化、可视化,绘制学生个性化知识图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兴技术的应用在为教育发展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为教育发展带来了各种风险和挑战,包括如何提高智能技术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效果、如何处理未来教育中的人机协同价值观和伦理安全问题等。为此,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祝智庭提出“技能第一,知识第二”是未来高质量教育的新路径。他认为,知识是公有的,而技能是私有的;知识是海量无限的,而技能是有限可数的;知识获取相对容易,而技能形成比较困难,需要较多情境化练习;知识缺口可以随时按需补充,而技能缺口难以短时弥补……所以,技能本位教育具有普适性,不仅适合职教、成教,也适合于普教,而以技能学习带动知识学习与态度价值塑造是教育理念的创新。
未来教育要更加注重在全球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开展。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报告以“展望2050年”的未来教育为主要方向,倡导构建新的“社会契约”,将各利益相关方纳入其中,通过共同努力,实现教育作为“全球公共利益”的愿景。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黄荣怀认为,在未来的教育模式中,我们应减少将整个知识系统传授给学生,要更多地让学生关注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培养学生解决全球性复杂问题的思维和技能。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补充道,未来教育要更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评价可实现目标的变化来看,未来教育将从注重知识、基本能力的评价转移到关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
数字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要趋势,它为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丰富的资源。但是,面对数字化教育带来的一些挑战,还需要政府、学校、教育工作者、技术人员等共同努力,探索更好的教育模式和技术手段,促进教育的公平、多元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