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孙美娟)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行动要求,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昌平区政府支持下,8月12日,“高精尖”未来教育创新发展大会在京举行。本次大会以“科教融合·育人创新·智启未来”为主题。
“智启未来”项目启动助推昌平区基础教育智能化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马宁主持主论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马宁主持主论坛 主办方供图
北京市昌平区政府副区长曹巍表示,通过与北京师范大学等八所高校合作,在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与服务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积极成效。为促进全区教育发展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与北师大共同谋划了“智启未来”项目,聚焦一校一特色,为学校课程建设、设施升级、课堂改进、教学优化提供全方位服务,以数字变革推动教育改革,探索教育融合新范式。
北京市昌平区政府副区长曹巍 主办方供图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柳长安表示,立足未来教育高质量发展,首都教育坚持以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构建新型教育供给体系。北京市昌平区引入北京师范大学“高精尖”智力资源和教育科研成果,启动了“智启未来”项目,这是深化利用校城融合构建区域教育供给新模式的有益探索,推动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也为昌平未来科学城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供给,帮助昌平区加速突破基础教育发展瓶颈。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柳长安 主办方供图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汪明表示,北京师范大学入驻北京市昌平区以来,切实推动校地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基础教育、人文交流等方面形成良性互动,发挥有组织教育科研优势,面向昌平中小学开展特色项目试点,稳步扎根并服务昌平,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提升区域基础教育品质,努力在更深层次、更广维度、更宽范围促进昌平区校城融合建设上贡献北师大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汪明 主办方供图
民进中央副主席、民进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庞丽娟表示,民进北京市委一直致力于推动首都和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坚守教育情怀,发出民进人有力声音,多篇建言获中共北京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多项建议转化为国家和北京市的政策,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了民进力量。她指出,民进北京市委也高度重视与北京市昌平区加强合作交流。为打造未来科学城基础教育发展高地,全力助推北京师范大学高精尖中心携手昌平区,以创新理论与技术赋能促进区域学校的智能化与智慧化发展,打造未来教育示范新标杆。
民进中央副主席庞丽娟 主办方供图
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昌平区政府副区长柳强表示,“智启未来”项目是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发挥基础教育优势,提升区域基础教育水平,服务北京市昌平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校城深度融合的典范。
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昌平区政府副区长柳强 主办方供图
随后,庞丽娟、柳长安、汪明、曹巍、柳强、北京师范大学校地合作处处长汪曙光、基础教育发展管理部部长严帅、北京市昌平区区教委主任苏俊山、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校城融合处处长熊玉川、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作为代表,共同启动“智启未来”项目。
聚焦未来教育与未来学校理论与实践探索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祝智庭分享了ChatGPT引爆人工智能新赛道,预测其未来发展路向是平台化、专业化、个性化、生态化。他表示,智慧教育是通过人机协同作用以创变教学过程与促进学习者美好发展的未来教育范式,引领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框架。智慧教育实践应德行为重,法规保障,构建人技共善的数字德育体系,建立数字社会文化综合治理框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较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王素分享了未来学校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三次迭代:一是以教育要素创新为切入点探索未来学校建设;二是以育人目标转变为核心系统规划未来学校;三是以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构建未来教育生态。随后,她指出了未来学校创新计划的六大行动,分别是中国特色未来学校培育行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行动、未来教师能力提升行动、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行动、未来学校助力乡村教育振兴行动、拓展国际交流合作赋能学校教育教学创新行动。
苏俊山表示,未来,北京市昌平区将把握教育智能化发展规律,拓展应用新场景;发挥高精尖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借助智能科技带动教师成长,形成高效能创新型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黄荣怀表示,未来教育模式应减少对知识系统的讲授,更多关注解决当前地球上复杂问题所需的思维、习惯和技能。
分享智慧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学科教育实验室主任李晓庆主持“智慧教育,面向未来”分论坛。
苏俊山表示,推动教育信息化改革,需要通过学科专家、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协同,进一步转变教师对于技术的认识,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促进一线教师专业发展;应用智能技术创建完善教学环境,依托创新方式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最终落实教育目标,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卢宇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启发性内容生成能力、对话情境理解能力、序列任务执行能力、程序语言解析能力四项技术能力,有着辅助教师教学的可能性,但是在生成的内容、语言理解、应用场景、知识产权、成本等方面存在着局限与潜在风险。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加仙表示,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帮助打开人脑教与学的黑箱,助力科学的教与学。基于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的循证教学可极大提高教学的效益,帮助任课教师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深度推动新课标的有效落实。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融合应用实验室主任陈玲表示,通过创建智慧检课环境,形成多样化诊断报告,基于报告智能推荐专家指导、资源学习和同伴互助,实现人机结合、数据驱动、精准发展特点的模式融合,完善“技术、机制”的高度协同,助力学科专家与一线教师共享资源、开放活动,促进模式创生。
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校长张文凤介绍了学校以绿色成长教育理念为统领,采取了“双师课堂助推集团提质”“三大共同体重构集团治理新体系”“数字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多种实践。
天津市第十九中学校长卢冬梅分别从空间利用、心理健康、身体健康、高效作业、分层分类软件实训体系等方面介绍了借助数据实现学校数字化转型的案例。她表示,学校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抓手是数据应用,应以区域整体建设、学校特色应用为实践路径。
探讨未来学校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合作发展办公室主任张翔主持“未来学校,实践创新”分论坛。
熊玉川表示,从智慧校园迈向未来学校,是北京市昌平区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联合区教委、北京师范大学高精尖中心要围绕核心业务环节,勾画出北京市昌平区未来教育与未来学校从数字化转型到智能化发展的新方向,促进校城融合不断深化。
余胜泉作“智能时代的未来学校新生态”主题报告。他表示,未来学校的办学空间,是拥有主动智能的学校空间,学习空间将朝着“以人为本、多元融合、技术丰富、节能高效、公平全纳”变革。未来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呈现虚实融合的课程形态、整合型课程结构、融入真实情境的课程实施。教学范式将从知识传递到知识建构与知识创生变革。未来学校的教学评价,将由智能技术驱动教育评价体系重构。未来学校的教育管理呈现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机结合群体决策。未来学校的教育服务呈现基于智能技术、建立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体系发展趋势,教育服务供给的内容、监管、方式、决策、形态、结构等将发生变革。
深圳市南山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珺系统介绍了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未来学校建设的三个阶段。2010年前,未来学校1.0: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打造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2011—2020年,未来学校2.0:整合应用创新阶段——建设智慧校园;当下与未来发展,规划未来学校3.0:构建全新智慧教育新生态。
北京大兴区熙诚学校创校校长朱建民分享了“智能时代资源驱动学校办学创新探索”,介绍了熙诚学校课程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首席专家李葆萍表示,未来学校规划的制定、实施应是多方参与、共同合作的结晶。应因校而异,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办学思想等为学校规划未来学校的发展策略,并鼓励学校在建设规划过程中引入外部智力资源,在建设中不断反思、进步。
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王鹏飞从引入脑科学前沿研究成果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依托过程性学习记录实现数据赋能个性诊断、建立学生全息健康档案构建数字健康校园生态、建设面向未来教育的智慧学习空间站、构造基于“校园数据驾驶舱”的循证治理体系等五个方面,展示了其学校的教育探索。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主办,民进北京市委基础教育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市昌平区教育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管理部、民进北京师范大学基层委员会承办,“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科技集团等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