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这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需要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智回应“科研创新”现实需要、聚能建立“合理高效”保障机制,深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纵深推进贡献人才力量。
在“德”字上下功夫,牢牢把握时代新人培养方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坚持在党的领导和科学理论指引下做好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统筹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的协同发展。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师生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在“人”字上下功夫,准确把握时代新人培养定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主动省思“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擦亮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底色。时代新人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新人,其培养定位是: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能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愿景。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在推动民族复兴、实现国家繁荣的伟大征途中塑造自我、贡献力量。
在“新”字上下功夫,深化模块集成创新培养模式。坚持以专业化培养体系为基础,将教师队伍育人“主力军”、课程建设育人“主战场”、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有机结合,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抓好本科教育。同时,科学设置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多层次模块,推动研究型人才的学科交叉培养与国际化培育。以专业思维不断推进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实现“让学术更学术、让专业更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用更完善的学科发展结构和更科学的人才培养结构,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
聚智服务自立自强现实需求
深化科技创新改革
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化发展,整合创新资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高校作为国家从事基础性研究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实现科研成果原始创新的重要载体。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研究氛围,在必要的竞争体制下深化基础研发创新平台改革。
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以加强协同创新能力回应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需要为落脚点,立足破解重大难题、服务关键领域的战略使命,在有组织的科研活动中深化基础性研究,在建设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中取得新突破。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在准确把握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大势中识别科技进步方向、产业变革趋势和社会革新动态,在坚持问题导向和强化顶层设计中,以更高起点、更高层次和更高目标持续推进基础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以高质量基础研究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引导研究型人才及其科研项目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性支撑。
着力建设以原始性创新为重点的基础研究平台。原始创新性和系统综合性基础研究平台,既是国家科研科技创新平台的核心部分,也是高校主导性优势的集中体现,构成推动基础性研究“顶天”“立地”的重要支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在坚决克服“五唯”顽疾中,创新基础研究平台的建设标准;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价值导向中,创新基础研究平台的建设理念;在“学科综合、体系开放、机制灵活”的原则下,创新基础研究平台的组织制度,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规划,保证基础研究平台形成人才聚集性效应、发挥引领性作用、产出标志性成果,不断增强科研人员的自主性、自觉性与自信心。
强化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开放性共享意识和机制。坚持系统观念,既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之一,也是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发创新平台改革的关键一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在强化同国家及省级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科技创新企业等多元化研究平台合作中,统筹协同发展机制、创新合作发展模式,在“科教”“产教”融合、融汇、融通的新机制下,发挥基础研发创新平台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进而激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乘数”与“倍增”效应。
聚能建立合理高效保障机制
深化人才队伍建设改革
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核心环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着力完善人才竞相涌现机制,强化教育质量保障,搭建教师发展平台,进一步深化高校师资队伍力量建设改革,为高等教育向好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完善人才竞相涌现机制。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一流大学要有一流人才,师资队伍的水平代表了一所大学的水平。对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来说,要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构建全面系统、开放灵活的人才体系,打通人才成长“立交桥”,营造人才发展“小气候”,形成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涌现的机制,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构筑创新人才聚集高地。在人才引进上,健全一流人才引用机制,力争实现更多高端人才引入;在青年人才培育上,完善人才分类发展和评价机制,为青年人才学术事业起步阶段提供全方位支持帮助;在人事制度改革上,完善教师聘用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建立健全以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考核评价和淘汰机制;在人才服务保障上,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加强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保障措施。
强化需求与期望相适应的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对内具有激励教师教育实践创新的功能,对外具有提升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功能。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是促进教育教学良性发展的可靠保障。积极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创新教师评价方式,构建以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与淘汰机制,优化服务体系,为教师队伍提供良好的工作及生活保障制度,能够使教育成效最大程度地与质量标准相匹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深化师资队伍力量建设改革,应从目标导向、质量监控、质量评价、条件保障、激励约束等多向度出发,强化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学校发展需求与教师期望相适应的质量保障体系,使其在运行过程中更加合理、高效。
搭建创新型智能化的教师发展平台。面对思维更加活跃的教学对象、日益丰富的教学情境,教师发展的有效推进是一项难度更大、挑战性更高的系统工程。相关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和相互配合,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是全面推进教师发展工作的重要因素。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搭建线下或线上创新性、智能化的教师发展平台,引进教学发展的新质生产力,鼓励不同学科教师队伍针对教育教学前沿理念开展探究实践,开展新教学思想的交流碰撞、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观摩并研讨新型教学模式,孵化并推广未来教育技术及成果。同时,借助教师发展平台,实现不同地域学校、不同学段学校之间宽领域深层次协作互动,开创并推广富有创意的教学与具有创造力的教育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国家大数据战略和人工智能战略对人才的需求。
(作者系郑州大学党委书记)
审核:李建军
网络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