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彰显了我们党对生产力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飞跃,不仅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内驱力,更为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诸多主体中,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成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这既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也是高校助力高质量发展和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
第一,发挥高校集聚力,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驱动人才链。人才队伍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深入互动,他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而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集聚的高地,正是三者深入互融的汇集地。
高校促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对人才这一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既要通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更要通过“用人才、育人才”打造一流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高校要大量引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通过人才队伍建设驱动科技创新,利用人才的汇聚优势带动学科发展、项目攻坚、科研突破,构建强有力的组织化科研力量,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攻关创新团队,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人才,为高质量发展和解决关键核心“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应通过创新驱动人才成长与培育,推进科研育人。通过高水平科研活动提升教师队伍育人能力,把重大科技任务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做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文章,以人才高地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在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振兴中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第二,发挥高校引领力,为新质生产力孕育科创引擎,塑造创新链。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科学家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在2023年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高校普遍具有学科门类齐全、学术力量雄厚、研究设备先进等一系列优势。尤其是高校的基础研究优势明显,是我国基础研究战场上的主力军和创新源头。
科技创新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是高校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增量器”。一方面,高校应强化基础研究的战略性布局,坚持目标导向、前沿导向、市场导向,探索多层次、有组织推进基础研究,深化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提升企业对基础研究的参与度,鼓励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推动科技资源库互联互通、科技人才队伍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发挥科技资源富集优势,激活科技创新潜力,大力培育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产出引领性、原创性成果,更多地保障关键领域自主创新,构筑坚实的科技创新链条,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基础研究根基。
第三,发挥高校服务力,为新质生产力厚植企业沃土,加强产业链。未来产业发展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必争之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时强调新时代背景下应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023年10月,教育部提出要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指出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教育、科技、产业深度融合是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方向和关键路径,以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把科研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高校与企业加强合作是高校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也是开发高校发展的新沃土。高校应立足教育、科技、产业等基础条件,聚焦优势领域攻坚。在科技创新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教育—科技—产业”成果转化新生态。高校应主动与产业、企业对接,把科研的前沿阵地建到企业,整合相关产业和企业的教育科技资源,协同攻关破解发展难题,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快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一方面,高校要强化科技创新的问题导向,把好科技成果源头供给关,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业发展需要,真正做到基础研究要真有发现,技术创新要真解决问题,从而提升科研成果质量。另一方面,高校应优化成果转化的成本与收益,鼓励采取多种转化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既要通过加大政策激励,消除企业因过高的相关费用而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的顾虑,又要调整资助奖励政策,保障高校科研人员合法获得成果转化的奖励与收益。
第四,发挥高校示范力,为新质生产力打造数字优势,优化技术链。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根基。在新时代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链接、渗透、赋能万物,数字技术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日益凸显。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必须大力推动发展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兴技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等。高校在推动发展数字化新兴技术方面呈现出多个维度的独特优势:在数字技术的开发方面有高精尖人才和平台优势,在数字技术的利用方面符合教育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趋势,在数字技术推广方面有专业人才培养优势,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有产学研融合的内生动力。
高校在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的优势,可以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一方面,高校应集聚技术资源,搭建平台,提升颠覆性技术后备力量培养质量,加快高精尖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掘颠覆性技术以推动数字技术的创新,打造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量子技术、智能制造等技术群,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摆脱传统要素驱动的数量型增长模式。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应用数字技术,以数字化引领驱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推动生产力的数字化转型,以教育数字化带动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
总之,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推进,以人才、创新、产业、技术等为核心的新型要素对高质量发展的“催化”作用愈发明显。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高校理应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起点上,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人才培养制高点的作用,聚焦高校的特色优势,大力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技术链深度融合,抢抓内涵式发展新机遇,在助力高质量发展和强国建设的征程中勇挑新使命、展现新担当、创造新作为。
(作者系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长春师范大学副校长、吉林省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