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优化高等教育布局 为教育强国提供关键支撑

2025-03-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布局就会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质量。在全球化浪潮与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深度重塑着国家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的坐标方位。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城镇化不断深化,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和结构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作用,着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促进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全面提高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2023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74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763.1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量”的短板已经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质”的提升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最为紧迫的任务。因此,优化高等教育布局,要兼顾公平和效率,未雨绸缪,科学规划,重点应该放在如何促进高校的空间布局、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层次、教育资源的配置等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上,以更好适应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一、优化空间布局
  在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的进程中,首要任务是加大对中西部高校的精准支持力度,促进高等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支持部省合建高校加快发展,创新实施“一省一策”定制化方案,在学科建设、师资引育、科研平台搭建等方面实施差异化资源配置策略,发挥部省合建对教育大局的战略支点功能,带动中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优化省部共建高校区域布局,重点加强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区域的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引导共建高校与区域产业深度对接,支持办学质量高、服务发展贡献大的省部共建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统筹存量资源和增量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予以倾斜,着重培育特色学科,打造具有区域标识度的创新高地,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推动中西部振兴的智力引擎;完善对口支援工作机制,推动东部高校与中西部高校构建柔性人才流动机制,联合建设虚拟教研室和远程实验平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共享。
  顺应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稳步扩大主要城市群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布局,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创新城市和高校共生发展模式,支持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工具,引导高校深度参与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形成“校城联动、产教融合”的良性发展格局。
  引进世界高水平理工类大学开展合作办学,是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方面。优化合作办学的政策环境,简化审批程序,提供便利条件。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组建跨国研究团队和联合实验室,构建双向流动的学术交流体系。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在地国际化”教育生态。在合作办学中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注重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积极推动中国教育模式、质量标准的国际互认。
  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学科专业布局的优化是高等教育适应科技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举措,本质上是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耦合过程。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科学规划学科专业布局,通过国家主导调、市场引导调、高校自主调的有机结合,构建灵活高效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强化国家战略导向的顶层设计,建立学科目录动态调整制度,破解“卡脖子”技术背后的学科支撑短板问题。完善市场信号反馈机制,构建产业需求与学科专业设置的联动模型,使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保持动态适配。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基于学术共同体治理的学科专业准入与退出机制,激发基层学术组织的创新活力。
  优化基础学科布局,支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构建支撑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发展的学科体系。深化评价体系改革,建立基础学科长周期稳定支持机制,筑牢原始创新的理论根基。把握科技革命范式转换的重要机遇期,建立前沿领域预判与快速响应机制,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兴学科领域形成优势。突破传统学科壁垒,创新跨学科组织模式与知识整合方法,培育具有范式革命潜力的学科增长点。
  三、优化人才培养类型布局
  统筹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发展,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加大高水平大学对学术型人才培养力度,完善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建立基于学术共同体的拔尖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深化科教融合机制,推动重大科研项目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提升其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推进知识生产模式从学科导向性问题导向转型,深化产教融合机制,融入产业协同创新网络,重构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引导不同类型的高校明确自身功能定位和发展路径。对研究型高校强化稳定性基础研究投入,对应用型高校建立绩效导向的竞争性投入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与精准化。实施学术型与应用型分类评价标准,前者侧重知识贡献度与学术影响力,后者强调技术适配度与产业贡献率,通过差异化评价,在不同赛道上发挥各自优势,彰显办学特色。
  四、优化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布局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是应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缩小国际竞争力差距的必然要求。随着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催生了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报告暨大学生就业白皮书》预计,2025年物联网安装调试员需求500万、电子竞技运营师需求150万、农业经理人需求150万等。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但高等教育内部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仍需优化。全国3000多所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仅147所,少数著名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偏小,往往小于研究生招生规模,即所谓“本研倒挂”,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要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截至2023年,我国研究生在学规模达388.29万人,但与国际比较,我国研究生规模低于印度,我国每千人注册研究生数约为2.2人,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约9人的平均水平。因此,我国研究生教育还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和现实需求,要在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占比,优化研究生培养层次。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2022年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凸显了专业学位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国家着力发展专业学位、支撑行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图,要坚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发展,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在扩大学生规模的同时,要扩大筹资渠道,支持高校改善学生宿舍等办学条件,着力提升高校办学承载能力,确保高等教育质量与规模的协调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空间布局、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类型布局以及培养规模和结构布局等多个方面,需要科学规划与精准施策,从而有效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与竞争力,为国家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以及经济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方鸿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