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人工智能变革教学模式的“盈/亏”之辩

2025-03-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5年,DeepSeek横空出世,舍我其谁的开源性、算法算力、成本优势,以摧枯拉朽之势扰乱并重塑了全球大语言模型的博弈秩序。在国外,OpenAI、谷歌DeepMind紧急发布新模型并公开模型思维链条;在国内,百度接入的文心一言决定免费为用户提供公益服务、腾讯直接接入DeepSeek-R1搜索引擎。如果说DeepSeek是大语言模型的新近“卷王”的话,那么可以预见人工智能(AI)将成为全球“最无法躺平”的领域之一。

  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和而不同”。近现代以来,机械化进程加速,人类确立了基本思维范式:人与机器是有区别的,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为人类理解自身与周遭“他者”的关系提供了稳定的框架。然而在400年后的今天,人工智能对人的智能的模拟、“赛博格”对生物体和机器的深度融合等直接模糊了人与机器的界限。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只是人的智能所创造的一项技术,人机有别不会变;有人则认为人工智能“高仿”人的智能的能力持续迭代更新,已经具备了训练有素的识别、学习、推理及衍生性的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高阶本领,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特殊的智能形式挑战了人的智能的权威,强势开启了智能形式不唯一的时代。前者基于“技术决定论”“唯生产力论”,乐观声称人工智能代表生产力的跃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装置;后者则从一些行业的销声匿迹中悲观预言机器会取代人。以上两派争鸣折射出人工智能的“一体两面性”,揭示了“机器悖论”正在转向新一轮的“智能悖论”。

  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哪个更聪明?似乎变成了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它们各有所长。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检索分析海量数据、识别声音图像的速度是人的智能无法比拟的;同理,人类丰富的情感、旺盛的想象力、卓越的创造力、个性化的认知力、思辨力和审美鉴赏力等亦是人工智能无法复制的。人工智能延伸了人的智能的应用场景,人的智能负责守好人工智能的道德底色和伦理底线。中国传统文化对待差异主张“和而不同”,“和而不同”作为一个术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为一种心态彰显了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充分理解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的优势和短板,促进两者在教育领域的协同合作是硬道理。

  AI对人的创造力的释放与技术理性对人的异化并存。人工智能广泛传播与普及,掀起了AI教育科技浪潮,AI助学工具持续为学生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私人订制服务,是中国“以民为本”的科技强国战略和科技精神的生动实践。通过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AI具有理解、解释、生成人类语言的能力,学生可以用AI写作不同风格的段落篇章,润色文字表达。AI具有强大的文生图、图生图的能力,学生可以用AI从事艺术设计,制作动画、游戏、短视频、微电影,这种没有门槛要求、不受学科专业背景和传承技艺限制的活动全面释放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创造。学生还可以在扣子智能社区用AI创建自己的智能体,通过与智能体对话,训练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或把自己的智能体上传社区平台供其他学习者使用。

  人工智能赋予教育理念以年轻化的表达,赋予学习方式以无限的可能性,所以备受当代青年喜爱与青睐,摩登时尚的人工智能文化俨然催生出了新一代的“数字原住民”。但反过来讲,对AI助学工具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人的智能整体降维。具体而言,AI算法预测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它辅以学生决策建议的同时,也把技术理性的程式化逻辑强加于学生,阻碍其独立思考、抑制其感性能力自由发挥,这在本质上背离了学习的真谛。事实证明,凡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科学发明、惊艳的艺术创作多数是偏离轨道的“意外”。另,学习需要攻坚克难的韧劲,学生一旦把“AI保护”内化为一种习惯、一种惰性,甚至是一种逃避心理暗示,长期缺乏抗压力培育,“脆皮化”的学习效应随时可能爆发。所以,人工智能时代,切记应规避“脑残式”的一键生成做法,拒绝做被AI控制的“空心人”。

  AI对人的劳动力的解放与对人的职业胜任力的压迫共在。大语言模型“开源”突破了文化障壁和圈层垄断,指向AI技术的“草根赋能”和AI产品使用的“去精英化”。AI面对学生无差别地输出知识,学生平等地享有AI助学工具的使用权和知识消费权,挑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的知识权威。AI缩短学生获取知识时间成本的同时,对教师的眼界、学养积淀、学术水平等治学必备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AI生成“知其然”的常识性答案后,教师能否给予学生深层次的“知其所以然”的引领?能否在与AI推理结论相悖谬的情况下,作出有理、有据、有节的反驳?这不仅是人的智能与人工智能的较量,更是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职业胜任力的捍卫。当代学习者不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教师应深入研究AI原理及潜在风险,指导学生安全使用AI助学工具,是自身不被淘汰且赢得学生尊重的关键。

  一方面,学而思、网易有道、科大讯飞等与教育紧密关联的企业纷纷接入大语言模型,DeepSeek在出题、解题、批改作业等方面表现出色,AIMind可以快速构建课程知识图谱、重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资源,AI作为新质生产力将教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但另一方面,算法评价如果来自于附带偏见的数据,那么作业反馈的公平正义性将被严重质疑,警惕数据信任危机的负面影响十分重要。另,如何科学地判断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价值观、情感要素也是疑难问题,保证无法量化的人的智能不被以高效精准而著称的AI工具粗暴对待是教师的使命担当。未来若AI虚拟教师的大规模场景应用替代传统课堂教学、现有远程教育培训体系的话,势必诱发教育行业震荡、教育产业结构调整及教育工作者分流。人工智能越发展,其实越需要人的智能借助技术奇点探索符合人的本真性、满足人的本质需要的教学模式。

  AI助学方兴未艾,口碑好坏参半。我们既不能因为盲目崇拜而迷失了教书育人的初衷,又不能因为杞人忧天而对其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正确处理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的互补关系,健全AI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教改项目“以新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课程教学创新实践(JJ2023Y006)”研究成果】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方鸿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