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辩证统一的关系

2024-11-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教育强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为我们深入理解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是新时代赋予教育事业的崇高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地位的基本原理。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如“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四个服务”的基本方向,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二,立足中国国情,这一要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我国的教育强国建设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第三,服务现代化建设。这一要素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在新时代,教育不仅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更要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第四,促进教育公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理想的现实追求。我们必须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和政策措施,努力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第五,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我们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推动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第六,增强国际竞争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时代诠释。我们必须着眼世界教育发展前沿,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这六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基本框架,是我们在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行动指南。

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和现实探索。在这一宏大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强国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首先,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对教育的普及性和均衡性提出了更高要求。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教育强国建设必须立足这一基本国情,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教育公平,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化教育体系。这不仅需要量的扩张,更要实现质的飞跃,通过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为每一个公民提供适合的教育,实现教育机会的实质性公平。其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公平性和包容性。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坚持教育公平这一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为每个人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同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对教育的全面性和创新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强国建设既要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又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则强调了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各级各类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最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对教育的开放性和国际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合作精神的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以上这些要求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这些要求的内在逻辑和时代意义,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统筹兼顾、整体推进。

教育强国六大支撑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统一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强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教育强国的六大支撑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方位支撑,更反映在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塑造的动态发展过程中。

  首先,思政引领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价值支撑和精神动力。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在塑造国民精神气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人才竞争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需求形成了良性互动。教育强国建设着力培养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正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力量。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教育体系不断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科技支撑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创新动能。教育强国建设通过推动基础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而民生保障力通过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教育资源在区域和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和发展,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和普惠性作用促进教育公平、助力脱贫攻坚,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协同力通过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多元协作的教育发展格局,发挥社区、社会教育机构、公共文化设施等多元主体的作用共同营造有利于全面育人的社会环境。国际影响力则通过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地位,促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传播中国文化,为世界提供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六个维度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相互促进的系统,共同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支撑体系。它们不仅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也为理解教育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多元功能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野。

  需要强调的是,教育强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支撑,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塑造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广阔舞台和强劲动力,推动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教育强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支撑。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姚国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