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已经开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起点上,我们为什么要以这么大力度、下这么大功夫来办教育?我们的教育为谁而办、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人民真正满意的教育?中国式现代化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我们应该通过哪些努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下大力度、大功夫来办教育
回首百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都始终高度重视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新时代十年的变革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开启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历史新征程。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以这么大的力度、下这么大的功夫来办教育?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第一,教育是强国的重要先导。每个强国崛起的背后,无一不体现出教育立国、科技兴国的发展逻辑,无一不是把教育视为对未来的“先期投资”。尽管每个国家的教育理念、政策、制度、模式是不尽相同的,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独立富强,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繁荣的经济、昌盛的文化、强大的国防,而这一切都要靠作为国家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的战略资源和战略手段的教育来奠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新时代以来,在神舟飞天、北斗组网、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大国工程中,教育助力突破了很多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为高铁、核电、生物育种、疫苗开发、国防军工等重点领域都提供了关键技术。同时,教育还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积极支持抗疫、服务乡村振兴、助力科技冬奥,为国家科技创新作出卓有成效的贡献,这些充分展现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程中的教育担当。
第二,教育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步的富裕,让人民群众享受良好教育,既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动力。具体来说,一方面从现代化水平来看,教育是实现人的社会贡献最大化和人的幸福感最大化的基础。人的受教育水平越高,本质力量就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对社会就能作出更大贡献,价值实现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也就越强烈。另一方面从人力资本向人才资本转化的角度看,在生产力诸多要素当中经济和资本的投入,都是有周期的,而且是可以估算的,而人力资本的投入则是长期的、不可估算的,特别是随着人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口红利将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千千万万不同类型的高素质人才将加入到共同富裕的事业当中来。
第三,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人不仅是发展的手段,更是发展的目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造就“革命的先锋队”。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中强调“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9年,党中央对“培养什么人”提出一系列新要求,纳入了“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增加了“美育”。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将“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育人的根本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深刻阐明了育才与育人之间的辩证逻辑,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其中育人是本,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没有性别、城乡、地域、贫富和民族之分,都必须坚持把人的德性成长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以德育人、以德治教,真正教育和引导各级各类各学段的学生要做到品德润身、大德铸魂,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现代化的人”,让教育之力在一代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茁壮成长的幸福感中充分全面地显现出来。
我们的教育是为谁而办、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联系群众最广泛,服务群众最直接,是践行我们党的初心使命的重要方面。七十多年来,我们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基本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人民立场的忠实坚守与笃定践行。
历史和实践启示我们,教育是民生大事,寄托着亿万家庭对幸福生活的殷切期盼,什么时候教育能切实增进人民福祉、回应群众急之所急、盼之所盼,教育事业就能够蓬勃发展。
我们可以从一组数据来进行比较: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发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共同承诺1990—2000年各成员要将15岁以上人口中的成人文盲率降低一半。当时我国文盲率高达22.23%,与印度、巴西等几个人口大国一起被列入重点扫盲国家。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了85.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了95.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9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54.4%,实现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对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状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我们举办着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教育总体的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各级教育的普及程度都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普及化阶段,一批高校和学科进入了世界一流行列,教育普及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教育公平迈出了更大步伐,人民在教育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值得强调的是,从地方到中央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都高度重视、亲力亲为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兼任闽大校长、担任集美大学校董事会主席,审时度势、亲自擘画建设了福州地区的大学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给集美大学、闽江学院、华侨大学、厦门大学致贺信、作批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殷殷叮嘱“福建没有理由不把教育办好”;2021年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到闽江学院调研并作出重要指示,等等。
这些事实性的成就足以表明,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历史反复验证、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新征程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遵循。
我们应该通过哪些努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核心问题,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性、方向性、原则性问题。在迈向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中,如何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教育必须回答好的问题。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法宝。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要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让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育人一线,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我们还要以当下正在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良机,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紧密结合新时代十年我国在教育事业实现的新突破性进展和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饱含的真挚人民情怀,夯实以教育为人民谋幸福的思想根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当前我国教育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中面临新的价值转型、战略优化和方式变革,既有新机遇的不断涌现,也存在着诸多阻力和变数,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和发展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对高等教育来说,大学的知识供给远未能满足社会需求,甚至社会在一些领域已经走在了大学的前面,“与社会脱节”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好教育强国战略,进一步推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统筹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特色化和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构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教师队伍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近年来,我国先后涌现出于漪、高铭暄、卫兴华等“人民教育家”,李保国、黄大年等一批优秀教师典型,以及“时代楷模”钟扬、曲建武、张玉滚、陈立群、卢永根等杰出代表,这些先进教师代表坚持教育报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德施教、立德树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师德为魂、能力为本、管理为要、地位为基,尊重教师主体地位,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加强统筹谋划,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未来推动一大批高素质的“大国良师”竞相涌现,扎扎实实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筑牢坚实根基。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