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教育始终肩负着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精神创造、文明创生的重要使命。赋予人独特精神品格,促进人精神成长与发展,是教育的永恒追求,更是教育促进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支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从实践上考量,把文化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需要切实发挥教育强国这一基础工程的文明功能,使其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塑造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气派、文明气度。
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凸显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新文明意蕴
从理论根源来看,马克思主义将“教育”视为反映和改变“社会存在”的一种重要关系,以及“人”作为实现自身使命的一种“社会行动”。教育活动就是要激发人的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将精神世界的可能性变成现实世界的必然性,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中国化与时代化,内蕴着思想改造、精神塑造与意义铸造的深刻意涵,能否有效联结人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形塑符合中国式现代化智慧增长、秩序生成、人格彰显的时代新人,成为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文明意蕴彰显的关键所在。
从历史根脉来看,中华教育传统强调“以德为先,重礼而非仅仅求知”,如何在天人觉悟、人生修养、心灵求索中生发出一种以“道”为核心的世界观,是其本真要义。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回到历史的深处,明晰中华民族教育的基因规定性与历史传承性,以德性精神、心智结构、人格形态的养成作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关键,形成具有鲜明民族标志与强大中国气派的教育品格,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确证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的中华教育智慧。
从实践根基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与教育改革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民族觉醒之际,“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的教育启蒙之路;抑或是国家建设之初,“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教育奠基之路;无论是改革开放之际,“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教育发展之路;抑或是民族复兴之时,“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人类胸怀”的教育担当之路。七十余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致力于促进全体人民的思想解放、精神启迪以及文明素养提升,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向度。
二、教育强国助益人民精神世界建设的基本规律与功能指向
从精神生活发展规律来看,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既需要优质精神食粮的有效供给,也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体验、确证、生成和超越,还需要在人类文明交往实践中,不断明确自身的精神坐标与民族品格。从教育强国建设的层次结构来看,教育强国的质量高度、辐射广度和文明气度的全面跃升,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了基础保障,促发作为主体的人民在学习内化、生活涵化与比较强化的层层深化中丰富精神世界,提升精神境界。
教育强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多层次、多方面和多样化的精神食粮,使广大人民在学习内化中提升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获得感。教育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是系统性、持续性获得精神文化食粮的主要方式。因此,国民教育体系的健全程度、教育质量的发展程度、教育水平的现代化程度,深刻影响着人们获得精神文化食粮的程度。教育强国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教育的普及与公平、结构与质量、体系与条件等获得系统性跃升,不仅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比,不同阶段的教育、不同类型的教育入学率,教育数字化信息化程度等的不断提升,而且是每个人都能获得更为优质、更加全面、更可持续的教育,在此过程中增长知识见识、更新思维方式、确立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
教育强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功能促进社会有机体良序运行,使广大人民在生活涵化中体认精神世界的秩序感和幸福感。一方面,人们在教育公平中的获得感和满足感,能够增进人们对于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认同感,从而调节人们的精神秩序;另一方面,教育强国内涵着促进国家富强的旨趣,是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强国战略的强力支撑,能够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提升精神世界的幸福感。
教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文明辐射力,使广大人民在比较强化中增强精神世界的自信心与归属感。教育是国家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提升的支撑,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水平、教育文化软实力、自主知识体系是衡量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一方面,教育强国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助于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认同感;另一方面,立足开放包容的教育交流机制与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教育强国在充分认同和尊重自身文化价值及其生命力的基础上,引导民众以开阔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在求同存异中拓展精神世界的格局视野。
三、新时代新征程以教育强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路径选择
构建“特色鲜明、全面贯通、公共普泛”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面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要从丰富精神世界的普遍性规律与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独特品格出发。首先,要深入把握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文化基因、历史传统、价值取向与生活方式,探索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中国逻辑;其次,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要着眼于人的精神成长不同阶段的特征与规律,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使国民素养提升贯穿于个体生命历程,指向于公民内在的精神成长与人格完善。最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既要培养拔尖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又要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化、普及化,实现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进一步激发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筑牢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精神底色。新时代新征程,教育肩负着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在认识上,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民精神世界构建的价值标尺与共识纽带,以培育社会成员“家国情怀、社会担当和人生价值”相统一的公共精神,化育全体人民精神世界,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根基牵引着当代中国人在道德自知、文化自觉、精神自省中走向文明。在实践上,完善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于精神“生产—分配—交往—消费”的实践过程中,既要聚焦学校“小课堂”,也要着眼于社会“大课堂”,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使全体人民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成精神世界的共识凝聚与意义创生。
构建与社会文明形态相适应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知识的自主自信,是教育自强与精神世界自信的基础保障。一方面,坚持“两个结合”,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夯实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文化基础,以符合中国实际的知识体系解决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问题,使人民在知识习得中体认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促进精神世界自信自强。另一方面,要主动融入世界知识体系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在世界知识体系中的份额与作用,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使人民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明确精神世界的方位与定位,增强精神世界的家园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