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岭南文化融入来粤留学生教育的路径选择

2023-0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摘要:结合地域文化进行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方式之一。岭南文化融入来粤留学生教育能促进来粤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留学生教育,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留学生。因此,从广东省教育与文化等政府部门、高校及相关企业的角度探索将岭南文化融入来粤留学生教育的具体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岭南文化;来粤留学生;留学生教育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中国政府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把握历史发展机遇,将我国的优秀文化资源通过政府、企业、社团、民众等各个方面的力量推广出去,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及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路径。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从世界各地前来中国求学。留学生在中国高校学习与生活,一方面急需学习与了解中华文化,另一方面也是中华文化潜在的传播者,对他们进行中华文化的教育与传播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文化异彩纷呈,来华留学生教育总体一致,但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结合地域文化进行来华留学生教育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切入口之一,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汉语及汉文化的国际推广势在必行。

来粤留学生有了解岭南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的学习需求及适应当地文化的现实需求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文化遗产。岭南文化是岭南人民长期以来不懈努力探索而发展的产物,是岭南精神风貌的具体表现,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岭南文化作为广东主流文化,为打造“留学广东”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大有可为。

  在来粤留学生教育中科学有效地融入岭南文化,有利于促进来粤留学生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而帮助解决来粤留学生跨文化交流与适应问题,有助于培养来粤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发挥岭南文化的优势与特色,将其合理融入广东高校留学生教育,为相关部门与各大高校提供相应的决策建议,有利于形成来粤留学教育特色鲜明的大学群,形成富有广东地方特色的留学生教育,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粤学习。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探索将岭南文化融入来粤高校留学生教育,有助于培养一大批知粤、友粤、知华、友华的高素质留学生。“重要桥梁”“重要平台”“重要窗口”“重要渠道”是国家对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战略定位。来华留学生不只是中华文化的接受者,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在来粤留学生教育中融入岭南文化,是推动岭南文化乃至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将岭南文化融入来粤留学生教育,有利于形成文化传播效应,促进岭南文化的对外传播,丰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内容,进而拓展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方法与新渠道,以达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目的。

开发与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来华留学生教育

  我们需要关注岭南文化中最具特色与优质的资源,这些资源应该是反映群众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于以上考虑,可以将可融入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岭南文化内容大致分为岭南文化遗产、岭南民系文化与岭南文化精神三种。岭南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别,其中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古建筑、艺术品、文献等具有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俗活动、手工技能、表演艺术等文化表现形式。岭南民系文化主要以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及潮汕文化为典型代表,不同的支系文化在方言、风俗、饮食等各个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岭南文化精神主要包括开放包容、开拓进取、务实笃行、求变创新等。将以上岭南文化的优质特色资源融入来华留学生教育,具体可从三个途径出发。

  首先,广东省高校应积极利用汉语推广促进岭南文化的推广。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需要通过语言进行传播。广东省高校目前正在积极通过完善岭南文化课程体系、编写特色岭南文化教材等多个渠道,以促进岭南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该校目前开设了“广东文化”、“留学生综合实践课——走进广州”、“粤语”等地域文化学习与体验课程,并编写了一系列广东地域文化教材,包括《广东文化——越看“粤”精彩》、《留学生综合实践教程——走进广州》等。《广东文化——越看“粤”精彩》介绍了广东的主要城市、气候、历史、交通、早茶、粤菜、购物、风景名胜、民俗、文化名人、教育、经济、建筑、音乐及广州亚运会,能够满足广东省高校对广东地域文化的教学需要及来粤留学生在粤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求。《留学生综合实践教程——走进广州》则从历史、文化、经济、艺术等各个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介绍广州,能够加深留学生对广州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及广州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认知与感受。通过为来粤留学生开设广东岭南文化知识类课程及文化体验类课程、编写特色岭南文化教材等方式,能让来粤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与学习岭南文化,亲身体验岭南文化,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当地社会与生活,为其成为传播岭南文化及中华文化的使者打下基础。

  其次,广东省教育与文化部门及广东省高校应加强多元互动与交互合作。加大对广东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力度,全面梳理适应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岭南文化内容,对岭南文化加以保护,协作探索岭南文化资源及研究成果向文化教育产品、教育资源进行转化,为岭南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教育创造客观条件。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广东的历史文化资源,培育广东文化品牌,提升广东文化形象,推动岭南文化走出去,广东省委宣传部在全省组织开展了“岭南文化十大名片”评选活动。近年来,在广东省举办的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羊城国际粤剧节、国际纪录片大会等文化盛典,取得了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彰显了岭南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广东地区的吸引力。迄今为止,广东学界对岭南文化的发掘、整理及研究工作也初见成效,如《岭南文库》、《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等书籍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今后的来粤留学生教育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岭南文化素材,广泛借助岭南文化名片等资源,加深来粤留学生对岭南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再次,广东省教育与文化等相关部门、特色企业及高校应积极设立岭南文化实践基地。设立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留学生交流活动,为来粤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岭南文化的机会。广东粤剧院与暨南大学共建“留学生粤文化体验与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了粤剧进校园、学生走进剧场、留学生学习粤剧表演等多方合作。通过设立“留学生粤文化体验与教育实践基地”,不但帮助留学生提高了汉语水平,还让他们有机会亲身体验粤剧,加强了留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了中国情怀。广东公共外交协会、广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广东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等主办,广东省各大高校轮流承办的“魅力广东,助我圆梦”来粤留学生交流活动以文艺演出为载体,为在粤留学生了解中国、适应在粤生活、促进留学生之间的交流搭建了文化平台。广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办的中外青年“粤美乡村·友我同行”广东乡村行活动,促进了在粤留学生更深入了解真实、立体的广东。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工作委员会还举办了广东省在粤外国留学生岭南文化名片竞赛活动,让来粤留学生全面了解新时代岭南文化的风貌、底蕴与精髓,增强留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知粤、友粤、爱粤”的国际人才。

结语

  地域文化是以历史地理为考察基点的区域文化,中国的地域文化既具有中华文化的普遍特点,也具有独特的个性。中国有着众多的地域文化,比如云南文化、北京文化、江西文化、浙江文化、安徽文化、燕赵文化与岭南文化等。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支系之一,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形态,但由于岭南地区在历史上一直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因此保留了相对完整的特有传统风俗,具有独特的风貌,在饮食、方言、建筑风格、民俗礼仪等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外国留学生的比重已经成为一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及国际化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对于广东地区高校而言,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岭南文化的优势与资源,探索将岭南文化融入来粤高校留学生教育的渠道与方法,可以吸引更多留学生来粤学习,打造留学品牌,有助于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粤留学生,是提升广东省文化软实力与向全球传播优秀广东文化的现实需求,也是在更高层次与更大力度上推动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途径,还能丰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内容,是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欣雨:《立足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对外传播》2018年第2期。

  [2]程潮、张金兰:《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与岭南特色文化的开发》,《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左岩:《“岭南文化与岭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4]刘云波:《晚清岭南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5]王艺:《岭南文化的传播样态解读》,《新闻界》2011年第5期。

  [6]齐童巍:《国际汉语教学中浙江地域文化的融入途径》,《长沙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7]沈莉娜:《完善河北留学生汉语教学 助力燕赵文化海外传播》,《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8]葛剑雄:《中国的地域文化》,《贵州文史丛刊》2012年第2期。

  [9]李春雨、陈婕:《北京文化与汉语国际推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21LN17)、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拔尖青年人才培养面上项目(C222082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牛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