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着力“推动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2022年10月,教育部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指出要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坚实的制度基础和制度支撑,在全社会加强生态文明观培育,有利于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中发挥了真理伟力。培育和提高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就需要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是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论述以课堂教学、专题研讨、社会实践等方式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用好主题教育“输入法”,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必修课、常修课,提升党员干部的生态文明素养。三是唱响基层理论宣讲“好声音”,组建环保志愿队伍,打造专业科普团队,利用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推进党的生态理论、生态文明政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四是大兴调查研究,切实推动问题解决。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等方式,详细了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认真做好问题梳理,并研究提出整改意见。
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重大经验。近年来,党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一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三是认真贯彻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夯实组织基础。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民生福祉,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首先,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其次,着力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最后,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做好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等。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效能的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当前,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主要包括决策制度、评价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等内容。具体表现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我国在续写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世界瞩目的“绿色答卷”。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外比较的显著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需要各国以对人类共同负责和人类间相互包容的精神,秉持平等、互助、合作、共赢的宗旨,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引领绿色产业、绿色城市和绿色消费的发展,实现各国绿色发展,携手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一理念,准确把握和深刻反映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国特色、战略眼光和世界价值。一种制度是否致力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合作与进步显然也是评判制度优劣的重要标准。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掠夺生态资源、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生态污染、极力推卸应负的生态治理责任的自私自利行为,我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生效和实施,宣布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探索创新也永无止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党领导人民探索建立、巩固完善的,也必然在党和人民的创新实践中不断实现新的发展。回应时代呼唤,加快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制度创新,全面加强制度实施,我们就一定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舒适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实现美丽中国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制度自信融入‘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1BKS13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