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双减”背景下如何推动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

2023-09-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学校、家庭和社会作为培养人全面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构建三者协同育人的新格局,不仅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要求。为了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要求“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此后我国又相继出台了《家庭教育促进法》和《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这些政策法规共同为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提供了根本遵循。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校外培训教育的规模被大幅压缩,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得到全面规范。在此背景下,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教育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调整,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被强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得到凸显,三类教育的职责和功能日渐明确。但在推进改革的同时,通过实际的调研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间的差异性依然明显,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尚不能满足学生和家长对全面发展的诉求。同时,在新的教育格局下,学生和家长面临升学压力和教育出路产生了新的焦虑与困惑。为了更好贯彻与落实党中央对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决策部署,应对“双减”政策后在协同育人过程中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给予高度关注,最大力度地推进区域间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尽快实现学校教育与校外培训教育之间的资源对接,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使学校成为不断满足人民新需求新期待、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全面发展的主阵地。同时,研制家庭教育扶持政策,使家庭和社会共同成为培养学生素质、习惯、技能、修养的实践场域。

推进区域间各类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是导致教育竞争的根本原因,优化教育资源布局,解决区域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是“双减”政策背景下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大对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以财政投入为主,引领和带动社会力量到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投资办学,建立一套完整的、高质量的教学体系,在制度上保障教师队伍的工资待遇,在教学上实现提质增效,为实现学生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迈进创造条件。

  开展以数字化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区域间的教育鸿沟是历史、经济等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这也成为困扰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成为打破教育壁垒、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性力量。推进教育数字化布局对实现区域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融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强国提供了动力。

  促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条件,但长久以来,区域间的课程资源呈现出发展不均衡的样态。因此,将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在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开设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满足学生获取知识、培养特长、提升素质的需求,使学生能够适应多元的评价体系,进而形成合理的育人环境和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校内校外教育资源融合与对接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构建创新型育人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吸收校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和培养模式,努力营造“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教育生态,创造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社会教育体系的育人功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校外活动场所,以及以一定区域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空间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建立校内校外深度融合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开展知识教育、劳动教育、实践教育,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社会教育体系的育人功能。

  在校内推广校外培训教育中优秀的教学经验。校外培训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被认可,非学科类校外培训项目得到快速发展,并在培养学生科技、劳动、艺术等素质能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校应当借鉴和吸收这些优秀的教学经验,切实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形成多元育人的环境。

  建立校内校外教育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双减”政策要求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因此,引导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建立涉及课程、教师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合理利用校外培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补充作用,助力学校成为满足学生课后教育需求的主要场域,协同建构科学合理的课后服务体系,使学生在课后之余也可回归校园。

共促家庭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与推进,对校外培训教育的整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使得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无法再有效依附于校外培训机构,家庭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得到凸显。但在新的育人环境下,一方面,家长在兼顾工作、生活与子女教育时面临较大压力;另一方面,家长并未从功利化、短视化的教育逻辑中摆脱出来,进而催生了新的焦虑情绪,需要多重举措共助家庭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完善培养模式,辅助家长走出应试思维。“双减”政策明确要求不得按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等级化分类,家长由于无法对子女的学业成绩进行比较和定位而产生了新的焦虑与担忧。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应完善学生的培养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能力,使学生和家长明晰教育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和选拔各类优秀人才,学业成绩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进而辅助家长理性确定子女成长预期,在观念上摆脱应试思维的束缚。

  明确教育职责划分,保障家庭教育高效开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错位和职责划分不清加重了家长的教育负担。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一方面,家庭教育应注重生活教育和实践教育,担负起培育子女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职责;另一方面,学校不应要求家长服务于学校教育,包括参与和批改作业、参加和组织各类活动和培训等,以此建立学校和家庭各司其职又和谐统一的育人环境。

  研制家庭教育扶持政策,鼓励家长深入参与育人过程。家长是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的主体参与人,研制有助于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扶持政策,包括设置家庭教育补贴基金、创造针对于家庭教育的节日、组织家庭教育活动、为家长提供教育假期、将公共教育场所向家庭免费开放等,以此杜绝父母在兼顾工作和家庭生活时出现教育缺位现象。同时,引导家庭注重家教与家风,塑造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家庭教育氛围。

  (冯钰伟,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余珍,四川师范大学高等文化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牛晓靖】